趣味语文探秘600则-于海洲-课外阅读

    趣味语文探秘600则-于海洲-课外阅读

    内容简介

    趣味语文探秘600则》收选含有语文知识要点的小故事、诗词联、精彩语段等资料,以“有趣味”且包含某些语文“知识点”为选取原则,少数原文引录,多数则加以改写、译编,大体按“文字”、“语音”、“语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标点”之类为序,文后以“解说”的方式,简明扼要地阐释有关知识点,其目的是使读者在欣赏这些“妙语奇文”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得到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熟悉一些表达技巧,以收“一石三鸟”之效。《趣味语文探秘600则》是“智慧大拼盘”,适合一切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学师生和文化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于海洲,1946年生,辽宁昌图人。毕业于原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老年大学诗词教师等职,现为《中华诗词》、解放军《红叶》特约校对,《中华辞赋》特约编委,《诗词世界》等多家刊物顾问。已出版《诗词曲律与写作技巧》《诗词曲韵宝典》《当代百家辞赋评注》《诗赋词曲读写例话》《怎样作赋》《老年大学国学参考教材》《诗词曲赋修辞技法》《诗词曲赋实用语法》等作品。

    前言

    编者的话

    这是一本令人赏心悦目的书。它渗透着高雅情趣,从所选语段的盎然生趣中,我们发出的是会心一笑,心中所感是对这许多诗文巧妙思维和语言驾驭能力的深深叹服,并由此增强进一步学习语文、增强自身文化修养的欲望。我想,这正是“趣味语文”一书的价值所在。

    书中二则:苏东坡曾作《花影》诗谜:“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秀才与农民在河堤相遇,农民出对“一担重泥让子路”,秀才对曰:“两抬夫子笑颜回”。

    如此之类的睿智与幽默,虽然诞生于古代,然而,我们今天读来,仍能受到启发,得到享受。几年前曾听一位古代文学专业的恩师感叹:如今,想开一个类似带点诗词曲赋的玩笑,都很少有人听得懂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提升了的物质生活水平并不能带来心灵上的惬意,生活中缺少诗意、美和雅趣,则越富足就越感到不足。尤其是作为家长和老师的当代人,如果自身缺乏这方面的修养,只把孩子学语文看作考试的内容,而不能还原至生活和生命本身,便发现不了它的重要性,更无法产生兴趣。

    传统诗词曲赋的普及已迫在眉睫。此书名为“趣味语文探秘 600则”,主体部分是“妙语奇诗巧联”,书中引入的妙含奇警的语段、新颖奇崛的诗句和巧不可阶的对联,皆源自生活,是人们在现实中即兴进行的语言创造,是生活和语文芳草地上的朵朵奇葩。

    本书主要编著者于海洲老先生,年届七旬而笔耕不缀,他精心选择的这些语段,都是“趣味语文”的优中选优之作。解趣析味,他的女儿于雪棠老师与有力焉。当我读到“清朝某主考大人批卷时见卷末写有‘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于是提笔批曰:‘所以我不敢取’”,不禁捧腹大笑;又读明代李东阳根据“阁下李先生”,出上联无情对“庭前花始放”,为其文才和巧智折服;再读解缙《祭贵妃文》“惟灵,巫山一段云,阆苑一团雪,桃源一枝花,秋空一轮月。岂期云散雪消,花残月缺。伏维尚飨!”深感汉语竟雅洁、精妙至此,令人叹服……读这些语段,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而每个语段、诗句、联语后面的“解说”更是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就像《“东西”问答》一则“我是东西”“我不是东西”为何错误?“你也不是东西”“你是个什么东西”为何是骂人语?“鬼东西”“笨东西”又为何能表示喜爱?在人们感叹“东西”真是个“怪东西”的时候,“解说”只用 200余字,就将其特殊性阐释得非常清晰。如此平常的一词竟有这么多学问,让人叹为观止。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只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可以说,这些妙语、奇思、巧联最有代表性地体现了汉语言文字的奥妙和美感,其逐一解说,对传统文化常识有相应的介绍。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这是“规矩”的语文课堂教育中较少接触到的。对于成年读者来说,这更是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难得的调剂身心、补充知识、提升语文修养的好材料。

    对于本书的出版,于老先生曾写道:“‘观水有术,必观其澜。’趣味的海洋浩瀚无边,由文学、文章、文字构成的波澜,实在壮美,早已蔚为大观,本书仅取‘一瓢饮’罢了。”然而,编者坚信,如此用心酿造的“一瓢饮”,能带给读者的,必将是非常非常多的收获。

    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曾在《语文之美与教育之责》里说他理想的中文系毕业生特色是“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编者十分赞同,同时觉得,对于任何行业、任何专业的人来说,这句话里提出的几点特色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最好注解。

    在当下的网络时代,人们常常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浩瀚繁杂的信息中感到惊奇又迷惑,但当我们反省内心,就会发现陈教授提到的这些“特色”和精神气质都是我们百度不到,用微信也搜索不到的。因为真正的语文与生命紧密联系、成为一体,它不仅是某个词,某个知识点,还是感悟、美感、智慧和修养。当编者拿到于海洲老先生和于雪棠老师父女同编合著的《趣味语文探秘》一书,发现此书在此方面恰有其妙用。该书曾于上世纪 90年代出版,当今之时,其价值仍未见减,对当今读者仍大有裨益。本社将其再次出版,期望能给更广大读者以某些启发,某种触动和某些改变。

    李伟楠 2016年2月

    在线试读

    弄獐之喜

    李林甫不学无术,太常少卿姜度是李林甫的妻舅。姜度的妻子生了儿子,李林甫写书信作贺,信中有“闻有弄獐之喜”的话。宾客见了掩口而笑。

    解说:

    据《古今笑史》。宾客为何掩口而笑呢?原来是“獐”字之误,等于说姜度妻子生了个獐子。“獐”应作“璋”,典出《诗经 ·小雅 ·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美玉,希望男孩有玉一般的品德;瓦,原始的纺锤。《诗 ·毛传》:“瓦,纺砖也。 ”希望女孩将来长于女工。后来就把生男孩说成“弄璋”,生女孩说成“弄瓦”。《古今笑史》中还有一个故事:隆庆年间,绍兴岑郡侯的小妻怀了孕。某日岑公出行,一人偶然冲撞了他的仪仗。他就把那人绑到府上,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那人道:“算命的。 ”岑公说“我夫人有了身孕,弄璋呢?还是弄瓦呢? ”那人不明白“弄璋弄瓦”是什么意思,就信口应道:“璋也弄,瓦也弄。 ”岑公一听,气得斥责他一番,放他走了。不久,岑府果然生了双胞胎,一男一女。那算命的因此名声大震。

    “东西”问答

    某高校汉语教师教外国学生学习汉语,讲解“东西”这个词时,告诉学生:凡属物质和精神的一般事物均可泛称“东西”,有时也可指人。这个解释是相当明确的。可是外国学生初学汉语,弄不清“东西”的指代范围和语言状况,更不知修辞效用和感情表达色彩。因此,当教师提问时,就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情景:

    老师问:“什么是‘东西’?”

    学生答:“桌子是东西,椅子是东西,我是东西,你是东西。 ”

    课堂内出现了笑声。老师提醒:“不对,不对。 ”

    学生一听自己的回答出了错,连忙更正:“啊,对不起,我答错了,我不是东西,你也不是东西。 ”课堂内又出现了一片笑声。老师又好气又好笑,再次提醒:“更不对了,‘你不是东西’这是句骂人话。 ”这时学生愕然,问道:“那么你到底是不是东西?如果是东西的话,你是个什么东西? ”课堂里笑声更响了,老师连忙说:“不行,不行,‘你是什么东西’,这也是骂人的话。 ”

    学生茫然不解,无所适从。老师耐心地向学生解释: “‘东西’这个词一般指非人的事物,指人时有严格的语用和修辞限制,一般不说肯定句,如:‘张三是东西’;而否定句和疑问句则带有贬斥、责骂的意味,如:‘张三不是东西。 ’‘李四是什么东西! ’如果再加感情修饰词语,则修辞色彩更为丰富,有时加强贬斥意味,如‘你这狗东西! ’有时表示厌恶色彩,如‘这老东西活得不耐烦了?’有时表示诙谐和笑谑意味,如‘你这个鬼东西,尽跟我捣蛋! ’‘你真是个笨东西,我讲三句话,你有两句听不懂。 ’有时表示喜爱色彩,如‘这小东西真可爱! ’曹禺剧本《日出》中有一个女孩的名字就叫‘小东西’。 ”

    学生惊叹道:“呀,那么复杂!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所以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工夫不可。 ”

    学生更加惊奇,问:“语言也是东西? ”老师回答:“语言也可称为‘东西’,前面加个‘这’字,表示强调。 ”学生若有所悟,感叹道: “‘东西’这东西真是个怪东西! ”

    解说:

    据《语文月刊》。这段趣文,实在令人惊叹!一叹汉语语词的奇妙,二叹文章构思的奇巧。“东西”这个词确实“怪”,它的用法,文章中的老师已经讲解得够清楚的了。除了它本身的多义性之外,构成上面的笑料还有“修辞”和“逻辑”起作用。学生问话和答话中“东西”一词标示着多个概念——“东西 1”(指物时不带褒贬色彩的中性词)和“东西 2”(用于骂人的贬义词)与“东西 3”(把人说成不带褒贬色彩的物也等于骂人)这三种用法,一而二,二而三,三而一地纠缠在一起了——难怪外国学生说“ ‘东西’这东西真是个怪东西! ”这里声明一句:此文标题是引录者加的,意思是: “关于‘东西’一词的问答”,千万不要误解成“ ‘东西’之间的问答”。

    臣节重如山乎?

    钱牧斋(谦益)降清后,曾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联曰: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

    后来,有人在他的对联末尾各加一字,变成: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解说:

    据《清稗类钞》。添字改联甚妙。原联是陈述句,作者标榜自己仰承皇恩,自重名节。改后加用“矣”“乎”两个语气词结尾,一感叹,一反诘,鄙弃之意见于语气之中,含蓄有致,真是妙笔生花!虚字妙用,于此可见一斑。

    一担重泥让子路

    相传,一群秀才进京赶考,途中遇农民挖土修筑河堤,挡住去路。秀才请农民让路,农民不肯,说:“让路不难,须有一对,对得上,再挑一担泥土,便让。 ”出句曰:“一担重泥让子路。 ”秀才急着赶路,一时不能对出,便绕行而去。试后归来又过此地,只见两个农夫抬泥,前边的还回头与后边的说笑。此情此景,触发了秀才灵感,一人说,有了:“两抬夫子笑颜回。 ”农民说:“好句!好句!与前日所出,正是一对。 ”

    解说:

    农民的出句与秀才的对句,用的都是“谐音双关法”。“重泥”词面上指“沉重的泥土”,谐音“仲尼”(孔丘的字);“子路”词面上指“你的去路”,谐音指孔子的名叫“子路”的学生。 “夫子”词面上指两位抬泥的“农夫”,另指“孔子”(人称“夫子”); “(笑)颜回”词面上说“笑着回首”,另指孔子的名叫“颜回”(即颜渊)的弟子。

    获取正版《趣味语文探秘600则》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05-2016:38:37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19052016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