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回忆录(套装上下册)-图文版

    美国内战回忆录(套装上下册)-图文版

    编辑推荐

    ★作者U.S.格兰特是美国第18任总统,美国内战中后期担任联邦陆军统帅,指挥联邦军队赢得内战胜利;他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总统,也是首位访问非洲和亚洲的卸职总统;

    ★U.S.格兰特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决策者。他亲笔撰述的这部回忆录,史料丰富,叙述详细,铺陈得当,文笔细腻。他既不扬敌人之长,也不避己方之短,而是秉笔直书,真实记录。

    ★全景式插图。每书均有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插图。插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物肖像、战役场景、外交场面、风俗画卷、自然美景,插图数量不少于60幅。

    ★这部回忆录既是史诗性的巨著,又是研究美国内战史不可或缺的史源性资料。马克·吐温认为,这部著作堪与恺撒的《高卢战争回忆录》《罗马内战回忆录》媲美。

    内容简介

    美国内战回忆录(全两册)由美国第18任总统、内战期间联邦军统帅格兰特将军晚年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而成。这部作品完成后四天,格兰特将军带着无尽的凄凉和遗憾离开了人世。本书以时间为主线,上册讲述了作者在西线指挥作战时的各次战役;下册主要讲述了作者升任中将、成为全军统帅后,指挥联邦军与邦联军在东线鏖战,攻克邦联首都里士满,迫使邦联军统帅R.E.李将军投降,最终赢得了这场历时四年的残酷战争的胜利。

    作者简介

    U.S.格兰特(1822—1885),美国第18任总统,毕业于西点军校,参加过美墨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后,逐渐晋升为联邦军统帅。他是首位访问非洲和亚洲的卸职总统。访问中国时,他与李鸿章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李鸿章访问美国期间,曾在他的墓前深情凭吊。晚年他投资金融失败,倾家荡产,但他拒绝任何救济,撑着病体,忍着病痛,坚持撰写回忆录,去世前四日才完稿。此举不仅令他还清了债务,还为他的夫人留下四十五万美元稿酬。

    译者:王立言,男,1967年6月出生,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现任职于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和翻译研究。发表论文若干,核心期刊论文《狄金森联觉思维机制研究》获第十二次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目录

    上册部分

    第一章

    退伍—个人生活—在加里那的日子—即将到来的危机

    第二章

    叛乱爆发—主持联邦会议—州征兵官—为政府效力

    第三章

    第21步兵团团长—洛根将军—进军密苏里—波普将军任指挥

    第四章

    升任准将—杰斐逊城—普伦蒂斯将军—攻陷帕迪尤卡

    第五章

    弗里蒙特将军指挥行动—进攻贝尔蒙特—贝尔蒙特之战—死里逃生

    第六章

    哈勒克将军任指挥—指挥开罗地区—进攻亨利堡—攻下亨利堡

    第七章

    围攻多纳尔森堡—海军行动—进攻敌军—进攻工事

    第八章

    晋升少将—部队情况—邦联撤退—史密斯将军

    第九章

    匹兹堡码头的军队—落马摔伤—夏洛之战—邦联败退

    第十章

    中弹—夏洛的战壕—比尔将军—约翰斯顿将军

    第十一章

    哈勒克指挥战斗部队—进攻科林斯—占领科林斯—兵力涣散

    第十二章

    指挥部迁往孟菲斯—布拉格的行动—克拉克斯维尔投降—进军查塔努加

    第十三章

    范·多恩和普赖斯的进攻—普赖斯进入艾尤卡—艾尤卡之战

    第十四章

    范·多恩的行动—科林斯之战—指挥田纳西军区

    第十五章

    进攻维克斯堡的计划—占领赫里斯普林斯—谢尔曼奉命到孟菲斯—募集粮草

    第十六章

    维克斯堡附近的防御—运河—普罗维登斯湖—亚祖关行动

    第十七章

    方舆论的抨击—强闯炮台—“印第安诺拉号”投降—兵力分布

    第十八章

    进攻大海湾—维克斯堡下游的行动

    第十九章

    夺取吉布森堡—格里尔森的袭击—占领大海湾—雷蒙德之战

    第二十章

    进攻杰克逊—攻陷杰克逊—阻击敌军—钱皮恩山之战

    第二十一章

    黑河桥之战—渡过大黑河—进攻维克斯堡—攻打防御工事

    第二十二章

    围攻维克斯堡

    第二十三章

    约翰斯顿的行动—停战旗—与潘伯顿会面—维克斯堡投降

    第二十四章

    谢尔曼的行动—进军莫比尔的计划—痛苦的意外—奉命到开罗汇报

    第二十五章

    第一次与陆军部长会面—罗斯克兰斯将军—指挥密西西比军区—安德鲁·约翰逊的欢迎辞

    第二十六章

    到查塔努加指挥军队—开辟一条给养运输线—华海特齐之战—警戒线上

    第二十七章

    重建铁路—伯恩赛德将军的处境—胡克部的位置—谢尔曼部的调动

    第二十八章

    战斗准备—谢尔曼攻占传教士岭—卢考特山之战—胡克将军的战斗

    第二十九章

    查塔努加战役—一次英勇的冲锋—敌人一败涂地—布拉格将军

    第三十章

    解诺克斯维尔之围—总部迁往纳什维尔—巡视诺克斯维尔—扣留命令

    第三十一章

    密西西比行动—朗斯特里特在东田纳西—晋升中将—第一次与林肯总统会晤

    第三十二章

    军事形势—战斗计划—班克斯将军的远征—莫斯比上校

    第三十三章

    会战开始—巴特勒将军的阵地—谢里登第一次突袭

     

     

    下册部分

    第三十四章

    佐治亚州战役—围攻亚特兰大—麦克弗森将军之死—进攻安德森维尔的尝试

    第三十五章

    波托马克军团的军事行动—横渡拉皮丹河—进入莽原—莽原战役

    第三十六章

    战后—电报和信号服务—左翼的行动

    第三十七章

    斯波特西尔法尼亚之战—汉考克的阵地—沃伦和赖特军团的攻击—在战场上晋升的厄普顿

    第三十八章

    汉考克的攻击—邦联军的伤亡—敌人的溃败—大炮数量的减少

    第三十九章

    左翼部队出击—北安娜河激战—向里士满进军—联邦军的阵地

    第四十章

    向科尔德港挺进—一则战争趣闻—科尔德港之战—与李将军的通信

    第四十一章

    我军向左翼突进—渡过奇克哈默尼河和詹姆斯河—彼得斯堡战役—包围彼得斯堡

    第四十二章

    袭击弗吉尼亚中央铁路—厄尔利攻打华盛顿—谢南多厄谷战役

    第四十三章

    谢南多厄谷的胜利—谢里登前往温切斯特的旅程—冬季战役结束

    第四十四章

    佐治亚州之战—谢尔曼向海岸进军—向萨瓦纳进军—攻占萨瓦纳

    第四十五章

    富兰克林之战—纳什维尔之战

    第四十六章

    远征菲舍尔堡—远征失败—第二次远征—攻陷菲舍尔堡

    第四十七章

    谢里登挺进林奇堡—坎比攻击莫比尔—斯科菲尔德与托马斯的行动

    第四十八章

    林肯与议和特使—彼得斯堡之冬—谢尔曼毁坏铁路—白栎路之战

    第四十九章

    会晤谢里登—波托马克会战—五岔口之战—帕克与赖特猛击敌人

    第五十章

    占领彼得斯堡—彼得斯堡迎接林肯总统—攻陷里士满—会见谢里登与米德

    第五十一章

    赛勒溪战役—法姆维尔会战—与李将军的通信—谢里登拦截敌军

    第五十二章

    麦克莱恩家与李将军谈判—投降条件—李将军投降—受降后与李将军的会谈

    第五十三章

    南、北状况—总统访问里士满—林肯总统遇刺—约翰逊总统的政策

    第五十四章

    约翰斯顿向谢尔曼投降—攻占莫比尔—杰弗逊·托马斯被俘—对坎比将军的评价

    第五十五章

    战争结束—华盛顿大阅兵—林肯与斯坦顿的性格—对指挥官的评价

    第五十六章

    尾 声

    专有名词英汉对照

    前言

    美国内战回忆录 译者序

    译完格兰特总统所著《美国内战回忆录》的最后一段时,天快黑了,春雨淅淅沥沥地拍打着窗户。我合上书,闭上眼睛,不知怎么的,僵卧孤村的陆游竟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格兰特晚年缠绵病榻,想来有大量时间回忆往事。陆游晚年病痛缠身,孤卧山村,回忆往事,感慨良多;他年青时的爱国理想与抱负,晚年时老骥伏枥、不屈不挠的意志与格兰特将军何其相似,可惜时空相隔,不然一定互相引为知己吧!

    格兰特总统的全名是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1822年4月27日—1885年7月23日),一代名将,崛起于美墨战争,成名于美国内战,后成为美国第18任总统。作为将军,他有勇有谋,能征善战;作为政治家,他政绩平平,建树无多。一开始,他拒绝留传,但最终却因债台高筑而被迫执笔。于是,这部大作得以面世、流传。他的人生经历富有传奇色彩,他的文笔清雅洗练,他的叙述与描写客观公正,无论从文学、艺术还是历史角度,他的作品均是可圈可点的佳作。

    持续四年的美国内战(1861年4月12日—1865年4月9日)是本书的主线,在历史的长河里,四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但偏偏就是这四年,却对美国的发展路径产生了根本性影响。废奴主义的兴起是战争爆发的前奏,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战争爆发的根源,废除了奴隶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是战争取得的最重要的结果。四年时光,对普通人来说,也许淡如清水,但对格兰特以及所有参战的人来说,一定是非同寻常、刻骨铭心的。四年的经历不知道会成为多少人一生醉酒时的痛哭流涕、梦回时的扼腕叹息。

    这本书生动地再现了这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嘹亮的军号惊醒了沉睡的将士,他们英勇地发起一波波冲锋,有的倒在了枪林弹雨中,从此长眠不醒。骁勇善战的将军们,有的出身行伍,有的出身草根,但经过战争的洗礼,都成为了优秀的指挥官。格兰特麾下将星云集,最杰出的非谢尔曼和谢里登莫属。谢尔曼率军驰骋千里,横扫南方,豪情万丈;谢里登大战杉安道,困邦联军于瓮中。格兰特在林肯总统的坚决支持下,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是的,这场战争联邦胜了,邦联败了。然而,面对这样的胜利,格兰特是怎样的反应呢?是狂喜还是骄傲?答案都是否定的。他下令禁止将士鸣炮庆祝、饮酒狂欢。这一不近人情的禁令,在我看来,却正是最通达人情之举。因为他所打败的那些敌人,有的是亲密的朋友,有的是曾经同仇敌忾、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没想到的是,政见不同的他们最终兵戎相见,自相残杀。在战争中,死的,伤的,超过了一百万人。痛定思痛,格兰特怎能高兴得起来?于是,一纸禁令,既是对战死沙场的联邦将士的哀悼,也是对邦联将士的尊重。正是这样的尊重,凸显了格兰特将军的伟大人格。

    雨下得更大了,狠狠地扑打着我的窗。雨水在窗顶一结成“珍珠”,就滚滚而下。这一幕撩动了我的思绪——

    我似乎看见,在磅礴大雨里,在泥泞不堪的道路上,联邦军在艰难地行进。有的地面看起来很结实,可是驮着辎重的牲口一踩上去就立刻陷了进去,大半个身子很快没在泥坑里,全身已经湿透的战士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牲口弄出来。牲口与人都疲惫不堪,但即使这样也不停下来休息。他们的意志是坚强的,荣誉感是强烈的,是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从他们脸上流下来的,不光有雨水,还有汗水。

    我似乎看见,衣着随意的格兰特将军与衣着庄重的李将军面对面坐在一起,商讨受降事宜。格兰特将军虽然代表胜利的一方,但他对李将军极为尊重。他甚至告诉李将军,他钦佩李将军的指挥艺术,仰慕李将军的正直人格。从格兰特将军身上,你看不到一丝胜利者的沾沾自喜。李将军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大将风度与绅士气度,只为部下争取权益,丝毫不谋私利。此情此景,更像是老友促膝谈心。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浪花淘尽英雄,无数鲜活的生命渐渐在我们的视线中淡去;当年的战略要道,如今早已被繁华的都市代替;曾经洒下无数将士热血的战场,如今早已芳草萋萋!幸好有手边这本《美国内战回忆录》陪伴我们,我们面对墓碑上空洞的人名时才不会无所适从,而是能够复原他们的语言,叙述他们的个性,描绘他们的事迹,评论他们的人生。恰恰是他们,影响了美国历史的走向。格兰特将军是他们中的一个,只是相较之下,他的人生更曲折,更传奇,一开始就好比平淡无奇的静流,没想到峰回路转后,入了峡谷,成了湍流,造出一片奇绝的风景。没错,格兰特人生的峰回路转就是这场内战,而他的平平无奇也变成了一场真正的传奇。

    格兰特将军在本书末尾大声疾呼“让世界保有和平”。当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行将就木,为何在这种时刻他会发此感叹,个中原因,实在是耐人寻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格兰特的这部大作长达数十万言,最终合我与我的同事李黎、管延红、王立言四人之力,费时三年,乃成此稿。其中,李黎翻译了一到二十四章,管延红翻译了二十五到三十四章,王立言翻译了三十五到四十四章,我翻译了四十五到五十六章,经他们准许,由我撰写了序言。需要强调的是,王立言老师作用甚大,他不仅分担了繁重的翻译任务,而且协调了翻译进度,审核了全部稿件,统一了稿件中的全部术语。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囿于所学,不足之处还是很多,希望读者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在此,我代表同事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风雨四月 落英缤纷

    杨亚萍

    于西安科技大学

    在线试读

    第三十章

    解诺克斯维尔之围—总部迁往纳什维尔—巡视诺克斯维尔—扣留命令

    毋庸置疑,联邦军已经牢牢地控制了查塔努加,于是我的注意力就转向救援诺克斯维尔了。诺克斯维尔的形势岌岌可危,这令总统忧心忡忡。查塔努加之战尚未打响,我就下定决心,一旦该战役结束,就立即派援军给诺克斯维尔的伯恩赛德解围。我军有两艘经旧船改装而成的、运行正常的小汽船,其中一艘已经由托马斯将军装满粮草和弹药,然后逆流而上赶往霍尔斯顿河口,而另外一艘与部队同行。第四加强军共两万人,在格兰杰将军的指挥下攻克了传教士岭;之后,他也立即率部去增援。现在,伯恩赛德部获得了托马斯将军送来的补给,加上当地供应的少数粮草,应该能坚持到击溃朗斯特里特部。朗斯特里特部被击溃后,东田纳西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向伯恩赛德部输送补给了。

    26日至27日上午,为了追击敌人,我军有时会使用通往灵戈尔德的铁路。其间,托马斯接到了我的一个口头指令:在接到我的新命令前,格兰杰不得行动,并转告他,我要到前线对战局进行全面研究。唯一令我担心的是,逃到多尔顿的布拉格部一旦获得喘息之机,很可能会沿着铁路返回克利夫兰,然后直趋诺克斯维尔,接着与朗斯特里特部会合并对伯恩赛德部发起突袭。

    27日,我来到灵戈尔德。我发现,除了在后方承担掩护撤退任务的克利伯恩师外,敌人其余各部士气涣散,失去了战斗力,只想着撤退,大炮、弹药、轻武器甚至给养到处乱扔。胡克部从罗斯维尔赶往灵戈尔德,帕尔默师沿铁路、谢尔曼率部出契卡莫加车站各自赶往格雷斯维尔。现在灵戈尔德的战局我已经了如指掌了,所以我就派一个参谋回到查塔努加,将情况告诉了托马斯,并让他以我的名义命格兰杰部立即行动。因为去救伯恩赛德部的军队已经赶去了,所以我也就不急着回查塔努加了,加之我想迎接大军凯旋,于是就在灵戈尔德整整待了一天。

    灵戈尔德是在东契卡莫加河与泰勒岭之间的山谷中,周围群山连绵。从查塔努加出发,往东南走20英里,就到灵戈尔德。我到灵戈尔德时,从查塔努加河赶来的胡克部的炮兵也到了,并立即向克利伯恩师发起进攻。克利伯恩师驻扎在灵戈尔德附近的一座小山中,承担掩护经此撤退的邦联军的任务。该山崎岖难行,易守难攻。小山外面,河道纵横,一英里内就要多次渡河。这次战斗的结果令人遗憾,虽然我军缴获了3门大炮,俘虏了230名敌人,击毙了130名敌人,但我军阵亡的士兵死得不值。

    我命胡克将军去附近的磨坊寻找可供部队使用的面粉和小麦,然后破坏磨坊及一切可以资敌的物品,但不得随便破坏。

    这时,谢尔曼部到了。在这之前,该部先到了格雷斯维尔,他们发现帕尔默部先到了。一路上,帕尔默收拢了许多战俘,收集了不少被遗弃的物品。这天晚上,我与谢尔曼一起来到格雷斯维尔,并过了一夜。第二天,也就是29日傍晚,我们回到了查塔努加。这时我才发现托马斯没有命格兰杰率部出发。这就意味着整整一天的时间白白浪费了;在我看来,这一天关乎诺克斯维尔的命运。其实,托马斯和格兰杰的心里明镜似的,因为23日伯恩赛德发来的电报说得很明白,再过10天,最多12天,他部的给养就断了;其间抵御朗斯特里特的进攻不成问题,但一旦给养不能及时送到,那么他要么投降要么撤退。然而,现在的情况已经令他部的撤退变得不可能了,因为弹药已经所剩无几,敌军穷追不舍,给养更是难以征集。

    这时,我发现格兰杰不仅没有行动,而且压根不愿意去。在他看来,该行动没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我不得不改派谢尔曼将军去解诺克斯维尔之围。我把严峻的形势向他和盘托出,那就是伯恩赛德部的给养只能支持4到6天,诺克斯维尔之围必须在这期间完成。

    幸运的是,由于谢尔曼部的一个分队去执行摧毁多尔顿至克利夫兰和诺克斯维尔铁路的任务,至今尚未归队,所以谢尔曼就没有从格雷斯维尔班师。其实,我是被迫派谢尔曼前去解诺克斯维尔之围的,因为他的部队先是从孟菲斯长途跋涉而来,接着在查塔努加打了一场攻坚战,所以急需休整。然而,格兰杰将军是指望不上了,只有谢尔曼率部赶去救援,伯恩赛德才能逃脱灭顶之灾;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到一丝宽慰。

    谢尔曼部在查塔努加附近的田纳西河北岸安营。23日晚,该部携带两天的给养,从这里开拔。因为预计两天就能返回,加之在外面要行军打仗,所以该部没带大衣和毯子。然而,天气已经转凉,晚上肯定难挨。最后,两天的给养吃成了五天。现在,邦联军时常袭扰该部所在的地区,致使粮食难觅,幸亏先是寻到了少许面粉,接着在磨坊里搜集到许多麦麸。该部用这些面粉和麦麸做面包充饥,克服千难万险,顽强地生存下来,最后成功进至诺克斯维尔。

    为了让伯恩赛德部在危急时刻坚持住,我非常着急让伯恩赛德尽快获悉我们的救援计划。于是,我决定派参谋J.H.威尔逊上校去诺克斯维尔给他送信。如果他能够及时地把目前的战局告知伯恩赛德,那么伯恩赛德必定备受鼓舞。在我到任前,查尔斯·A.达纳先生就在查塔努加驻扎。会战期间,他仍然在这里。这时,他自告奋勇与威尔逊上校共赴诺克斯维尔。我将救援诺克斯维尔的计划写成书面材料,命令他们将材料的副本通过某种方式秘密地穿过朗斯特里特部的防区。最后两人安全抵达诺克斯维尔。现在,朗斯特里特将军已经得知谢尔曼在他之前赶来的消息,而伯恩赛德部也准备好固守待援了。

    为了堵截漂向霍尔斯顿河下游的平底船,伯恩赛德在霍尔斯顿河上设置了水栅。平底船上载有面粉、玉米、草料以及其他给养,是忠于联邦的田纳西东部的人民提供的。于是,伯恩赛德不必再为生活日用犯愁了。霍尔斯顿河东面尚未被敌人封锁,于是他们趁机把牛群赶到诺克斯维尔。在这种情况下,谢尔曼部到来时,伯恩赛德部的给养比上次报告的多。接下来,敌我双方接战几次,我军阵亡757人,伤4539人,失踪330人,伯恩赛德部的损失没有计算在内;俘敌6 142人—比敌方公布的多一半,缴获大炮40门、炮兵车69辆、弹药无数以及超过7 000件轻武器。敌人损失的武器实际上更多,因为许多都被丢弃了。

    虽然我军在查塔努加的人数约为6万人,而布拉格部只有3万人,但布拉格部占据地利,所处位置易守难攻。是他自己犯下错误才造成现在的兵力不足的局面。当初,他将朗斯特里特部外派时,朗斯特里特不仅带走了所部人马,还带走了其他一些人员,总数超过两万人,这样一来,布拉格减少的兵力超过了三分之一,同时最骁勇善战的将军也离开了。他犯的错误还有多次:我军为了确保各种军需的供应而修建经布朗渡口与凯利渡口到布里奇波特交通线时,他听之任之;他获悉援军到来却依然撤退。现在,我军已经占领查塔努加,对他而言,再攻诺克斯维尔已经失去战略意义。然而,如果他获得援军后,趁机夺回查塔努加,那么诺克斯维尔及其驻军便不攻自破。因此,我认为,他固执地继续围攻诺克斯维尔愚蠢至极。

    谢尔曼部到达后驻扎在田纳西河北岸,虽然布拉格对此了如指掌,但他仍命巴克纳师去增援朗斯特里特。第二天,另一个师也被他派了出去。然而,这两个师尚未抵诺克斯维尔,我军就发起了进攻。布拉格见状,不得不命令让他们撤回,但他们已经走远,及时撤回是不可能的了。前面已经提到,早在发起进攻前几天,谢尔曼部就在驻卢考特山顶的布拉格部监视之下,堂而皇之地过了布朗渡口,到达田纳西河北岸后消失在小山后。直到遭到谢尔曼部攻击时,传教士岭的敌人才又见到他们。虽然布拉格知道谢尔曼部已经渡河,但因为一直没再见他们,所以他有可能误判—他们沿田纳西河北岸,解诺克斯维尔之围去了。这样一来,朗斯特里特部就危在旦夕了。因此,派走朗斯特里特无疑是他所犯的最大的错误。至于个中原因,我搞不清楚。假如他克复查塔努加,那么占领田纳西东部简直易如反掌。

    在这次战斗中,作为进攻方的我军,阵亡人数可能会更多一些。根据敌方的通报,其阵亡361人,失踪4 146人,而我军俘敌超过了6 000人,如果再算上敌人的逃兵—即使没有几千人,几百人应该是有的—数量就更大了。因此,基本可以断定敌方的报道是失实的,而且布拉格一贯粗暴对待士兵,士兵只要有机会,就离营而去。加之,半年之内邦联军先败于东部的葛底斯堡战役和西部的维克斯堡战役,又败于查塔努加战役,想必南方人的沮丧不亚于一年前秋冬时北方人的沮丧。如果南方像北方一样给予人民和报刊自由的话,那么他们肯定会说,查塔努加之战可能是保卫邦联的最后一战了。

    在查塔努加之战中,威廉·F.史密斯将军的作用至关重要。在我看来,他获得晋升是名至实归。我听说,总统从前向参议院提议晋升他为少将,但该提议遭到参议院的否决;其中原因,不得而知。这次,我强烈建议晋升他为少将,最后参议院采纳了我的建议。

    现在,我已经亲自向华盛顿方面—总统与陆军部长汇报了诺克斯维尔解围始末。他们欢喜极了,令总统尤为高兴的是,诺克斯维尔解围是在牺牲甚少的情况下实现的。几个月以来,伯恩赛德部以及东田纳西忠于联邦的人民的安危一直令总统牵肠挂肚。在那段日子里,为了改善战局,他殚精竭虑:派新指挥官率数千人经坎伯兰加普前去救援;他差不多每个小时都发电报给我,提醒我“记着伯恩赛德”“为伯恩赛德做点儿什么”以及其他要求。直到查塔努加大捷,他一直认为,东田纳西会陷于敌手。就算我军占领了查塔努加,他仍然觉得弹尽粮绝的伯恩赛德部会全军覆没。最后,朗斯特里特溃逃而去,他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伯恩赛德判断,溃败的朗斯特里特会离开田纳西州,所以他率部追击朗斯特里特时至斯特罗伯里草原东20英里左右就裹足不前了。但朗斯特里特部其实没有离开,而是在溃逃不远一段距离后安营扎寨。朗斯特里特部位于田纳西东部偏远的地方,安全地过了一冬。现在,福斯特接替了伯恩赛德。根据指示,谢尔曼部沿田纳西河一线驻扎。12月20日前后,我将司令部从托马斯部防守的查塔努加迁至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

    纳什维尔位于我的整个军区的中央。我从纳什维尔可以既可以联系到整个军区的各支部队,还可以联系到华盛顿当局联系,但是,在查塔努加时,我的电报线经常被敌人切断,致使我与各部以及华盛顿方面的联系中断。

    整个冬天,纳什维尔没有发生重大军事行动,所以我趁机一方面将部队调整到有利位置,另一方面征集必要的给养。待春回大地,天气变暖,我打算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我希望我能继续担任该军区的指挥,并准备发起亚特兰大战役,我还盼着发起从莫比尔湾进攻莫比尔的战役。我的目标是,先占领亚特兰大,接着长期固守,控制从奥古斯塔到亚特兰大再到西南的铁路,切断李将军的部队与西线的联系。我打算用少量军队守住亚特兰大,而主力部队继续向前挺进。如果莫比尔也被我军攻克,那么就将亚特兰大与莫比尔连接起来;如果莫比尔未被我军攻克,那么就将亚特兰大与萨瓦纳连接起来。一旦实现上述目标,那么唯一一条连接东西的铁路大动脉就会控制在我军手里,而敌人只能望洋兴叹了。出乎意料的是,春天到来时,莫比尔战役并没有打起来。

    一直以来,俄亥俄军团的给养都是经坎伯兰加普运送来的,最后该部的牲口饿死殆尽。于是,为了确定这条补给线是否能继续使用,我决定亲往视察;如不能使用,就断然放弃。于是,12月下旬我先是离开纳什维尔乘火车来到查塔努加,接着从查塔努加改乘上面提到的小汽船,连人带马赶至克林奇河与田纳西河的交汇处。这里至诺克斯维尔的铁路不但已经修好,而且向东一直延伸到斯特罗伯里草原。因此,我坐火车来到诺克斯维尔,并在这里小住几日。现在,约翰·G.福斯特将军是俄亥俄的军团司令。那段时间,零度以下的寒冷天气持续的时间超过了一周。我骑马来到俄亥俄州的列克星敦,然后换乘火车返回纳什维尔。

    应该注意的是,来列克星敦的途中,我发现破烂的货车、饿死的牲口尸体遍布坎伯兰加普的道路上,此情此景跟我第一次经沃尔德伦山脉到查塔努加路上所见何其相似。经骡马车辆的反复碾压,路已经变得凹凸不平,还结了冻。因此,从斯特罗伯里草原到列克星敦六天的行程,一路颠簸,令我颇感不适。

    从田纳西到肯塔基,这里的人大都忠于联邦。一听到我们到来的消息,为了见我一面,他们络绎不绝地赶到我们将要下榻的地方。人们一般认为,在部队里,年龄最大的人就是司令—那时,我才41岁,而我的医生比我大一旬还多,头发都花白了—于是,人们就向他直奔而去,而我则趁机跳下马并进了屋。他们许多关于所谓将军的言论传到了我耳朵里,大都对“将军”所致力的事业赞不绝口,而很少对将军的外貌评头品足,因为我的医生戴着口罩,加上连日奔波,疲惫不堪,浑身污垢,所以其貌不扬,很难引起关注。1864年1月13日,我回到了纳什维尔。

    这次出发,因为我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会收到电报,所以随行的人一定要精通电报密码。根据陆军部当时的规定,电报系统归斯坦顿先生管理;使用密码的方式和人选都有严格要求;电报密码操作员及其使用的密码不受直接指挥官的约束,而且接发的全部电报必须经斯塔格将军向陆军部汇报。

    无奈之下,我只好命电报操作员留在纳什维尔,因为我所有的电报都是先经这里然后才送到我手中的。然而,我视察期间也需要一个懂密码的操作员,只有这样,我在沿途才能给部队和陆军部发电报,并避免电报在传送过程中被所有操作员看到。于是,我就命令译码员把密码本交给塞勒斯·B.科姆斯托克,他是工程兵部队的一名上尉。他既聪明又谨慎,而且值得信任,将密码交给他跟交给司令部的操作员一般无二。

    然而,操作员拒绝执行我的命令,不同意将密码本交给科姆斯托克上尉,理由是根据陆军部下达的命令,他无权将密码本交给任何人,不管是司令还是其他人。我说,我想看看他会不会交出;他说如果交出密码本,他可能会受到陆军部处罚;我说,如果不交,就更有可能受到处罚。最终,他发现如果再不交出密码本的话,处罚就在眼前了,加之他也许心里想,就算违令交出了,那陆军部也远在天边,于是他就屈服了。回到诺克斯维尔后,操作员挨了一顿狠批,还被撤了职。我告知陆军部长斯坦顿先生,准确地说告知了斯塔格—斯坦顿先生的助理,电报系统的实际主管。我强调,该操作员交出密码本服从的是我的命令,所以不能撤他的职,而且我当时急需密码,如果他不交出密码本,肯定会受到惩罚,所以如果非要惩罚的话,那就先惩罚我,惩罚我下的命令。

    这次,我与陆军部长的争吵大概是战争期间唯一一次不快;内战结束时,我们又发生了一次小争吵—是他独断专行的性格导致的,手握指挥大权的他一方面强调他不会越俎代庖下达命令,另一方面却规定,未获他批准,我的命令绝不能从副官办公室向下传达;为达到该目的,副官办公室在他的指示下,扣留了我所有的命令,在他阅罢批示前不得向下传达。然而,他优先完成自己的工作,只有在方便的时候,才看我的命令。于是,我的命令得到他的批准,一般是在三四天后了。我写信提出抗议,为了表达歉意,他恢复了我总司令的权力。然而,没过多久他继续我行我素,像以前那样霸道地控制着一切。

    解了诺克斯维尔之围后,谢尔曼向伯恩赛德提议,一起把朗斯特里特赶出田纳西州。不过,伯恩赛德信誓旦旦地说,解决朗斯特里特部只需自己的余部与格兰杰带来的援军就够了,所以他拒绝了谢尔曼的提议。前面已经提到,谢尔曼部赴援时所带给养只够维持两天,没带大衣毯子,也没带多少货车,只想着两天就能够回来。此时,天气寒冷,士兵们深受其苦,但为了联邦的事业,他们仍然甘受苦难。当解围的任务完成后,谢尔曼率部浩浩荡荡地回到了田纳西河的旧营地。

    获取正版《美国内战回忆录》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05-3115:39:0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19053115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