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艺术大师、“日本毕加索”——冈本太郎代表作品初次引进
犀利、毒舌、反叛、颠覆常识——“艺术没什么大不了”“很多专家都是草包”
不枯燥,不难读,有见地——时时让人点头称是,偶尔捧腹大笑
畅销日本多年——无数艺术“小白”的艺术启蒙书,和年轻艺术家的入门书
日本当代艺术家、“东方安迪沃霍尔”横尾忠则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今日的艺术》可称是冈本太郎的艺术总论,一经出版就轰动了日本社会,畅销多年,成为无数艺术“小白”的启蒙书,和年轻艺术家的必读书。“今日的艺术不能精巧,不能漂亮,不能让人舒服”——这是冈本太郎贯穿本书的观点。既然如此,那么艺术到底是什么?艺术为何存在?怎样欣赏、甚至创作艺术?冈本太郎在书中就这几大困扰无数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艺术没什么大不了。艺术像走着走突然想大喊一声或撒腿狂奔的冲动一样单纯;像食物与水一样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艺术也没有外行与内行之分。它教不来也学不会,只能用一颗纯粹的心,靠直觉去感受。拥有艺术,就等于拥有了自由。
作者简介
冈本太郎(1911-1996)
日本极负盛名的艺术家,日本战后艺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深受毕加索的影响,本人也被称为“日本的毕加索”。
冈本太郎一生中遗留下来的作品涉及油画、版画、雕塑、陶艺、摄影、著作等多个领域,生前两次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化勋章”;代表作《太阳之塔》被大阪万博纪念公园长期保存。他提出的“艺术即BigBang”理论,至今影响着一代代艺术家。他过世后,冈本太郎美术馆、“冈本太郎现代艺术大赏”先后设立,以纪念他在艺术上的杰出贡献。
目录
序言“冈本太郎是什么样的人?”
初版序
第1章艺术为什么存在
生活的喜悦
欣赏艺术的方法——你是有成见的
第2章所谓“不懂”
“八字”文化
看不懂的画作之魅力
第3章何谓“新”
“新”这个词
艺术总是新的
对新生事物的偏见
近代文化的世界性
前卫与现代主义
第4章艺术的价值转换
艺术不能“舒服”
艺术不能“漂亮”
艺术不能“精巧”
第5章画是所有人都要创造的东西
“欣赏”也是一种“创作”
画原本不是给人看的
不入流的画家们
不需要高明技艺的时代
每个人都能画,也必须去画
自由的实验室
孩子与画
第6章我们的根基
日本文化的特殊性
艺术与艺道
日本式道德
在线试读
一提起 “艺术” , 大家都会联想到 “华美” “高端” 这样的形容词。但同时我们对艺术又似懂非懂,不知道该从哪里着手。为什么世界上会存在这样的东西?艺术作品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高度评价,有时会成为交易的对象,艺术甚至能让一些人无怨无悔倾注毕生心血投身其中。如此富有魅力、令人愉悦,抑或令人抗拒与绝望的“艺术” ,到底是什么呢?
有人会对这个问题显得很有把握。 可即使那些被尊称为 “专家”或“老师”的人,有时也会给出截然相反的判断,提出完全不同的主张,天知道谁对谁错,标准又是什么。一心想彻底搞清这个问题的人,反而会愈发糊涂。
仔细想来,就算世界上不存在艺术,就算我们对它一无所知,也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那么一定有人认为,艺术不过是用来装模作样的。从这个角度看,艺术确实有着“社会装饰品” ,甚至是“奢侈品”这一层面的属性。
生活的喜悦
艺术到底是什么?
这个很简单的问题正中本质。
在我看来,艺术跟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一样,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说是生活本身。
但它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现代社会的错谬与扭曲造成了如今生活的空洞。艺术的空虚,正是这种空洞的倒影。
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当下,确信每个瞬间都有其意义,由之而来的喜悦就是“艺术” 。这种喜悦被表现出来, 就成了“艺术作品” 。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出发,重新审视现代人的生活,与艺术的作用及价值吧。
现代人变成了零件
我刚才说过,艺术归根到底是生活本身的问题。对普通人而言,生活就是靠工作维持生计,再利用闲暇时间适当娱乐。娱乐活动充其量是看看电影、职业棒球、职业摔跤、拳击,或是郊游、泡温泉这样的消遣。到了第二天又得重新抖擞精神,投入糊口的工作之中。这大概就是正常、普通的生活了。
诚然,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人们每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工作,制造各式各样的东西。可我们真能品尝到“创造”带来的充实喜悦吗?“为了工作而工作”才是大家的真实感受,不是吗?
随着生产力的提升,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本身也慢慢和原本与之相伴相生的“创造之乐”割裂开来。上文提到的状况就是这样产生的。工作完全为生活服务,无论你愿不愿意,都不得不工作。人仿佛变成了机械的一部分,像齿轮一样,失去了目标,只能在工作中一刻不停地转动着。
有人听说过“自我异化”的说法吗?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像零件一样发挥着作用,迷失了目标,更看不到整体。人们离生活的本质越来越远,连感知的能力都渐渐丢失。这就是“自我异化” 。
银行柜员清点的是自己一辈子都不可能有机会使用的成捆大钞; 女白领在给从没见过的商品登账……世界持续运转,但与自己无关。
一天二十四小时中,我们花最多的时间在单调乏味的工作中,在迷失自我的状态下浑浑噩噩。
很多人似乎看透了人生,以为工作就是为了混口饭吃,不过在用自己的时间换钱罢了。然而,自我异化毒素的侵蚀远比我们以为得更深,也更广。
当生活沦为社会义务,我们就失去了主观能动性。每个人的创造欲都受到了压抑,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寻找发泄的出口,却找不到合适的渠道。
重拾自我的激情
每一天、每个瞬间的自我放弃、不合情理、无意义与荒唐。
社会越是发达,这样的矛盾伤口就越大,大到让人绝望。
我要再次强调,大多数人都放弃了挣扎,学会了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每个人小时候都觉得人生是很美好的,都幻想过自己长大后的模样。可是长大后发现,每一天的生活好像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于是开始着急: 我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不过能察觉到这个困境的人往往极为敏感、诚实。大多数人甚至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习惯于在麻醉中自欺欺人。
回避问题, 不着手解决, 人心就会在惯性下撕裂, 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提不起干劲儿,无精打采,同时愈发焦虑。
买一台冰箱或一辆车都能让生活更快乐一些吧。但依靠这样的外在物质是无法充实自我的。我们不能被外在牵着鼻子走,而应该牢牢把握自己的生活, 抓住生存的力量。也就是“创造自我” 。
那么,到底要怎么做呢?
我想,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此,且听我慢慢道来。正因我们置身于现代社会,艺术才显得尤为必要,有着分外重要的作用,值得我们去关注。
用一句话概括艺术的作用,那就是激发重塑自我的激情。现代人的不幸、空虚、异化和其他种种负面情绪都会在这一点上化作能量,喷涌而出。力量或才能不是最关键的,就算力量微小,也能在无力的状态下表现出全身心的感动,由此让观者去触碰人生意义。
这是为拾回自我而进行的最为纯粹,也最为激烈的行为。以象征性的方式呈现人性的完整——这是今日的艺术被赋予的使命。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