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哲学课

    苏菲的哲学课

     

    编辑推荐

    1.当代著名哲学家写给青少年的30天哲学启蒙。哲学是法国高考的必考科目。尼斯大学哲学教授贾尼科,挑战法国高中教学大纲,弥补学校哲学课的不足,专门为上高二的女儿量身打造一本30天哲学入门课,充满知识界的关怀与温馨的父爱。

    2.每天15分钟进阶式阅读,轻松入门,让哲学丰富假期。本书分为30节课,每天15分钟阅读,就能轻松入门,不需任何烦琐的仪式、暗号。在假期玩乐之余也能随时起步。

    3.点到即止,环环相扣,哲学常识一览无余。全书章节首尾相扣地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什么是独立思考;什么是自由、什么是爱;与哲学相关的社会话题;从古希腊到20世纪,哲学大厦里都住着哪些哲学家;如何初次走进哲学家的著作;人为什么需要艺术;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哲学,等等。

    4.哲学不能止步于思考,还要体会生活的苦与乐。作者对年轻读者充满殷切的期待,希望他们播下名为独立思考的种子,用丰富的人生历练浇灌它,茁壮成长,最终才能收获智慧的果实。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哲学家为中学生编写的入门书。

    贾尼科是颇负盛名的法国哲学家,他女儿苏菲中学时开始接触哲学,他觉得市面上的哲学书都太深奥、枯燥了,于是决定亲手为女儿写一本哲学入门书。一天一堂课,总共30堂,每堂15分钟,用假期里的30天掌握哲学常识。本书篇幅虽然不长,却遍布着思考的轨迹。无论你是否接触过哲学,只要跟着贾尼科的脚步,一步步慢慢思考,都会发现哲学的乐趣与价值!懂点哲学,换个角度,未来的道路或许大有不同。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贾尼科(Dominique Janicaud, 1937–2002),著名法国哲学家,专研海德格尔哲学,1966年起任尼斯大学哲学教授。他热衷于哲学普及,专门为自己读高二的女儿写了《苏菲哲学课》这部哲学入门书,在完成书稿的第二天不幸因病去世。曾出版《海德格尔在法国》《论人的境遇》等著作。

    目录

    前言
    1. 哲学入门 :既无仪式,也无暗号!
    2. 防火防盗,防人生导师!
    3. 只有批判精神就够了吗?
    4. “哲学”是个合成词?
    5. 大写哲学和小写哲学
    6. 走进哲学的咖啡馆
    7. 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来了
    8. 哲学是简单还是难?
    9. 思想长廊 :伟大的古代哲学家 .
    10. 思想长廊 :伟大的近现代哲学家
    11. 哲学等于哲学史吗?
    12. 哲学能回答所有问题吗?
    13. 人是什么?
    14. 自由的限度是什么?
    15. 道德自由与政治自由
    16. 上帝,这个问题超纲了!
    17. 哲学和宗教有什么关系?
    18. 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吗?
    19. 欲望、意识和潜意识
    20. 技术决定生活?
    21. 如何判断善恶?
    22. 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
    23. 无法归类的尼采
    24. 什么是政治哲学?
    25. 问题太多?其实只有一个!
    26. 如何走近一位作者?
    27. 如何区分科学与哲学?
    28. 哲学的目标是什么?
    29. 爱是什么?
    30. 最后一课 :播下智慧的种子!
    推荐阅读

    前言

    前 言

    写这本小书,是为填补一项空白。有些高二学生,刚参加完会考的预考科目,希望利用暑假的空当,初步了解一点哲学课的内容。他们告诉我: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材和教参不能再多了,但可供预习的哲学入门读物,却一本也没有。

    法国教育部颁布的新版教学大纲,在刚问到“什么是哲学”时,便已走进了死胡同。他们提出这种问题,就好像在说:我们能够直接开始思考哲学,而不需要知晓具体的做法和目标。在此,有关哲学本身的问题,究竟是完全被忽略了,还是太难回答而被束之高阁了呢?

    与其他教材不同,本书将提供旨在填补这一空白的哲学入门课程。教学对象是所有刚读完高二的学生,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本书将为学生们敞开一扇大门,从而通向那些引证丰富、目标高远,也更严谨的著作。从此,他们可以正式阅读大哲学家们的经典文章—而这些文章,本书只做了一些初步的介绍。

    亲爱的读者们,暂且把对哲学的恐惧放在一边吧!要想了解它,请慢慢地跟着我前行;同时,我也希望这段旅途会令各位读者深感愉悦。你们不必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只需要在游泳或攀岩之后,抽空看看就好了。本书只是对学生们将要补充的知识和需要讨论的话题提出了一点点建议。

    在线试读

    哲学入门:既无仪式,也无暗号!

    你们还记得人生的开始阶段吗?你们如何蹒跚学步?如何牙牙学语?怎么学会说自己的名字?怎样认出你们的爸爸妈妈?一切似乎都显得那么遥远,似乎都可以从脑海里抹去。

    在十六七岁的年纪,你们会记住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第一天到校上学;第一堂音乐课;叔叔阿姨的一场婚礼;一次痛彻心扉的经历;或是其他一些事——比如,初恋的萌芽。

    无论哪一件事,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个或大或小的断点。那么,哲学的启蒙会不会也是这样?启蒙之后,生活会不会变成一匹布料,被蓦然撕裂?你们会不会对自己说“啊,一切都跟从前不同了”?现在告诉你们答案,还为时过早,不过,有一件事倒很清楚:哲学的启蒙课,和成人礼或入会仪式相比,性质截然不同。

    仪式是一种具有社会或宗教意义的行为,具有强迫性和程式化的色彩。犹太教的传统割礼,象征着年轻男性成员受到了社会共同体的接纳。同理,在某些传统社会中,团体会在成员成长或成年时,在他们身上留下无法抹除的记号,例如割礼、圣痕(scarification)和文身仪式等。有时,一个社会团体(或社会共同体)会借成人仪式,向个人传授一定的知识或咒语,使其能够正式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在这种情况下,成人仪式也就与入会仪式没什么区别了。

    所有宗教都包含这类仪式,秘密社团,甚至历史上的一些强盗团伙,也都会这样做。在莫扎特的歌剧《魔笛》中,塔米诺王子所经历的一系列意义深刻的象征性考验,就与共济会的入会仪式不谋而合。

    经历过这些仪式,你就与过去一刀两断了。你从此成为一个男人或是女人。你变成成年人、战士或是一名社团成员。你了解了其中的规章制度,或者通关暗号。

    不过,成为哲学家,既不需要什么暗号,也没有任何咒语;既不需要文身,也不必接受洗礼;既不用进入集体的歇斯底里,也不用去祈求神明;既不需要求助于巫婆与神汉,也不必自己叫喊或歌唱。

    那么,对喜欢玩闹、热舞和欢笑的年轻人来说,哲学会不会过于严肃了?也许吧……不过,光明总会驱散黑暗,喧嚣总会归于沉寂;而游戏之后,总该严肃一下吧。年轻人仅仅需要了解生活万千面相当中的一面吗?

    如果这样,当他们有朝一日体会到现实生活的残酷时,会不会面临陷入消沉的危险?面对安静的环境、批判的精神,以及适度的沉默,他们应当感到陌生吗?为什么要让他们丧失好奇心和责任感?一旦具有这种清醒的意识和责任感,哲学思考就随之产生了。它也可以使人更具激情和活力。我们有什么理由做不到这点呢?不过,它既无原始文明的烙印,也没有宗教的特征。无须文身的见证,也无须神秘仪式的保证。它不是激进社团活动的产物,也不是普罗大众意识里的幻象。

    没必要心存侥幸。它能带给你们什么,只取决于你们自身的努力。首先,要保持一定的时空距离,要具备更多的智慧和思维的锐度。其次,你们能掉以轻心吗?不能。因为它既不能承诺带给你们一切,又不能允许你们予取予求。当然,它也不会令你们张皇失措,或是给你们毁灭性的打击——“拥有一切,或者一无所有” ——这可不是哲学的写照。

    哲学老师并非一位向你们传播福音或是给你们指引人生方向的师长。如果有人这么做了,你们要格外当心!谨防那些“人生导师”!

    获取正版《苏菲的哲学课》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07-0119:30:4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19070119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