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 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通识读本“新核心素养”系列重磅推出!
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通识教育与通识阅读应运而生。本书系目的在于让读者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终成为一个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 探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命题,一本书读懂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智慧。
本书从道德、自由意志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命题出发,将整个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融入这些问题的论述之中,让你通过案例和故事,在轻松阅读的过程中汲取西方哲学的核心智慧,学会理性判断、独立思考。
● 打破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的哲学讲解模式,从10个根本性问题出发解读哲学。
身体与心灵、大脑与意识、道德哲学、政治哲学、怀疑论、知识论、上帝证明……从10个根本性的问题出发,带你走进哲学的浩瀚世界。
● 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一致推荐的哲学入门书,简单、有趣且好读!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伦理学会会长万俊人,南京师范大学哲学教授王露璐,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哲学教授威廉·欧文等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如果你的行为导致了他人的伤亡,在什么条件下你不应该受到道德谴责?
如果你朋友临终前不顾穷苦的妻儿,让你把一笔钱交给自己的情人,怎么做是道德的?
如果人们不认同政府的治理政策,是否影响其正当性?
你的意识和你脑袋里的那个大脑是同一回事儿吗?
经过时间的推移,为什么你与10年前的那个你还是同一个人?
……
所有这些哲学根本性问题的答案,你都可以在《人人都该懂的哲学》这本书中找到。
●《人人都该懂的哲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讲解哲学的模式,选取了10个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命题,对哲学中的身心问题、个人同一性问题、自由意志问题、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知识论、怀疑论等核心思想进行了充分翔实的论证。跟随作者所讲的案例、旁征博引的哲学大师的观点、哲学史上的论争等,你可以将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和核心智慧收为己用。
● 《人人都该懂的哲学》属于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新核心素养”系列图书之一。本系列图书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的阅读面,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其中涵盖了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其中《人人都该懂的哲学》的内容涵盖了西方哲学的核心思想,让你一本书了解西方哲学的核心智慧。
作者简介
彼得·卡夫(Peter Cave)
●纽约大学伦敦校区哲学老师,并曾在大量国际知名大学担任客座讲师。在他的课上,晦涩的哲学变得清晰且有趣,吸引了大量的学生为哲学驻足。
●英国知名作家,已出版10余部作品。因为他的作品兼具思想性和通俗性,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于是受邀为BBC广播公司的哲学节目撰写稿件。因为在传播哲学知识的同时还极具幽默性,所以该节目也广受欢迎。
目录
序 言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
问题1 身体与心灵:什么才是人的本质?
经验机器:人类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欺骗论证:身体与心灵是同一的吗
反驳欺骗论证:同一者的不可分辨性原则
二元论:心灵脱离于身体而存在
反驳二元论:范畴错误与心身互动问题
问题2 自由意志:什么情况下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道德责任: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决定论:能否选择其他行为
自发自由:能否做想做的事
自律:能否摆脱运气的操控
道德主体:人是否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问题3 同一性:什么使你与之前的自己仍是同一个人?
心理层面的连续性
物理身体的连续性
个体同一性难题
死亡对个体的影响
问题4 道德哲学:什么是真正道德的行为?
义务论:恪守道德原则
功利主义:追求人类幸福最大化
美德理论:道德存在两难困境
物种主义:差别对待其他物种
间接功利主义:对选择进行计算
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局限
特殊主义:质疑道德理论
元伦理学:不存在普遍的道德事实
问题5 政治哲学:什么是国家的正当性理由?
自然状态:建立国家是否非理性
后自然状态:“同意”论证和“得到好处”论证
无知之幕:政府应如何确保正义与公平
所有权:政府能否对私人财物再分配
税收:政府能否对个人财产征税
自由原则:政府是否有权干涉个人的行为
问题6 大脑与意识:人的意识是什么?
逻辑行为主义:意识是特定的行为
心脑同一论:意识是脑神经系统的运动
取消物理主义:舍弃旧有术语
功能主义:意识是复杂的功能
人的自我意识是什么
问题7 知识论:知识是什么?
知识的充分必要条件
挑战知识的必要条件
挑战知识的充分条件
“知道”与“相信”的转化
问题8 怀疑论:怀疑的界限是什么?
黑天鹅故事:对归纳推理的怀疑
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证据与结论间必然存在逻辑断层
内部怀疑论与外部怀疑论
所有知识都建立在概念之上
问题9 上帝证明:如何证明上帝存在?
设计论证明:上帝是宇宙的设计者
宇宙论证明:上帝是宇宙根本的原因
本体论证明:上帝必然存在
道德证明:上帝存在面临道德困境
问题10 艺术哲学: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艺术创作是否应该受到某些限制
什么是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评判:宽容原则
艺术鉴赏:审美无关利害
艺术鉴赏的几个问题:从对艺术的表达到赝品
艺术的审美价值:美与爱
结 语 如何探寻生命的意义?
致 谢
注释与拓展阅读
译者后记
前言
[序]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问题
哲学是好奇的孩子,好奇的对象就是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我们能够感知,即能看、听、闻、摸和品尝的对象,还包括人自身,即人的思想、渴望和幻想。自我以及自我对外在世界的意识共同产生了疑问、好奇以及困惑。但自我是什么?表象背后隐藏的真实又是什么?
哲学是什么
我们试图通过科学、数学和理性,或者通过艺术、音乐和宗教来理解世界,包括理解自我。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改变着世界,同时,相信有些事值得做,有些则不值得。我们拥有人性,能感觉到善与恶,感觉到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着人们的自由、福祉与正义,也感觉到生命可能是有意义的,抑或没有。
哲学家以哲学的方式思考着以上所有内容。他们不仅思考自然世界与人类的真相,也思考如何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以及科学理论揭示出的关于世界本质的知识。此外,哲学家还会反思其他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例如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理论领域,以及戏剧、诗歌、艺术、音乐等实践领域内的事。
哲学家不是任何思想共同体的公民,而这就是他成为一名哲学家的原因。
这句话源自20 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路德维希·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哲学家或许会说,他们要对所有领域进行思考,思考就是哲学工作的心脏。所以他们才会探究心灵、时间和行为的本质,考察上帝是否存在的证据,论证自由意志,辨析善恶美丑是否客观。以哲学的方式思考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立竿见影的事。即使手不染尘,但苦心孤诣的脑力劳动有时与体力劳动一样辛苦,甚至更需一杯苦酒做伴,或者更多。
对哲学家而言,有一个非常经典又具有讽刺意味的形象:苏格拉底漫步在古希腊的街道上,却仰望着天空。实际上,苏格拉底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的哲学肇始于对日常生活的好奇,即人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为何有些人被誉为勇敢、卓越或博学的,他们渴求的爱、美和真理是什么?因此,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是什么”的问题:勇敢、卓越、知识是什么,正义、美、真理是什么?他最擅长的事情是向人们提问,并通过辩论揭示出人们其实很无知的真相。
于是,最具讽刺意义的事出现了:苏格拉底被视为雅典最富有智慧的人,却只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好吧,让我们先悄悄忽视“知道自己无知”中的矛盾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该如何回答苏格拉底式的追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问题。以“美是什么”为例,苏格拉底等人认为,美的事物必然拥有一种共同的特定的性质,这种特质存在于所有美的事物之中,并使它们都成为美的。
维特根斯坦(是的,他的名字还将出现多次)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s),并认为,用同一个术语描述不同的事物足以说明这些事物彼此有相似之处,却不能说明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质。例如,棋牌、运动等都可以被称为“游戏”(game),但它们之间难道一定要具有共同的性质吗?简单点说就是,或许可以在不同游戏之间找到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却无法找到一个对所有游戏而言的共同本质属性。
以上简短的分析已经让我们触及一个哲学思考的对象或形而上学的谜题了,即所谓的“普遍性”。绿旗、绿草和翡翠都是绿色的,它们拥有相似性。但这是否说明普遍的绿色性质以某种方式存在着,并在不同时间、地点显现出来,比如在此处的绿旗或彼处的绿草那里显现呢?
正是这种思考,使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他将视线从不断变动的物质世界转向了纯粹精神的幻象世界,并认为里面存在着永恒不变的抽象概念或理念,这些理念包括柏拉图所关注的正义、美、真理、平等。但之后,他却不得不承认,按照这一理论,许多毫无价值,甚至是很糟糕的理念也同样出现在理念世界中。
哲学探究什么
哲学与智慧有关:从词源学来看,“哲学”这一术语起源于古希腊,意思是“爱智者”。“智慧”意味着对人生的理解更加宏大、深刻、富有洞察力,并且比关注现实世界的研究,如考古学、心理学和物理学等更具有普遍性。当然,诗歌、小说和宗教也可以富有洞察力,但与之相比,西方哲学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它更注重理性论证、清晰表述,并且对论证的前提也非常谨慎。正因如此,西方哲学亦不同于东方哲学和后现代作品。不同的方法会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致使人们对“事物原本是什么”以及“事物应该是什么”持不同立场。
不过,当代的哲学家似乎早已不再为哲学思考贡献智慧了:他们往往是大学教师,通过发表一篇又一篇的论文获得资助和教席,而论文的引文和参考文献也越来越长。他们以此为荣,并感到满足。但在早些时候,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的,比如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是一位大法官,并且曾被监禁;斯宾诺莎(Spinoza)的工作是磨镜片;莱布尼茨(Leibniz)是一位外交官,还做过图书馆管理员;约翰· 斯图尔特· 密尔(JohnStuart Mill)就职于东印度公司,夜间兼职做记者,后来还担任过国会议员。
除此之外,今天的哲学也越来越专业化了,就像一个科学领域,只有极少数的人才能进入。假若检视当代的哲学研究,你会发现,你通常需要面对大量抽象的论证、技术性的术语,有时还会出现罕见的符号。毫无疑问,用这种方式也能做出好的哲学,尤其是在逻辑研究领域,但我们却不能因此就误以为哲学只是一种技术工作,除了专家,其他人都无从理解。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不仅通过哲学难题,同时也通过思考数学与科学问题来锻炼心智。比如亚里士多德、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哲学家便从事多种实证的研究,其中笛卡尔和莱布尼茨还是非常著名的数学家。然而,即便哲学家们能够解释科学发现和科学概念,但他们也不是科学家。因为他们所思考的是诸如电子究竟是像生活中的桌椅一样客观存在,还是只是理论中的假设等问题。他们根本不会冒着爆炸的风险在实验室做实验,更不会冒着受伤的风险去进行考古挖掘。
哲学家们探究的概念和关心的问题,通常都是人们已经觉察到的,无论是在古希腊、21 世纪的欧洲,还是在南美洲的某个部落,人们都普遍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比如“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究竟在何处”“如何处理欲望之间的冲突”“我们谈论的公平是什么”,以及“我们担心的生命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了解哲学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自参与其中。对于各种问题,虽然哲学里充斥着大量正确的和错误的答案,但问题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我们能够尝试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调和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解决各种疑问。
哲学家通常都会说一些非常奇怪的话。不过只要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他们之所以这样说都有很好的理由。而正是由于这种哲学式的求知与好奇,哲学家们对表象背后的真实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在前苏格拉底哲学(Pre-Socratics),即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流”,而巴门尼德(Parmenides)却认为“存在是不生不灭的”。在近代,斯宾诺莎想要论证上帝和自然是同一的,而乔治· 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则试图说明物理对象只不过是经验中的各种感觉的积累。在20世纪早期的剑桥,麦克塔格特(McTaggart)认为时间纯粹是一种幻觉,乔治· 爱德华· 摩尔(G. E. Moore)则嘲讽地说他的早餐无疑要在午餐之前享用。
哲学家热衷于论证,且经常与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进行辩论。这也是哲学思考令人痴迷的众多原因之一。研究哲学没有捷径。深入思考问题,将片刻的顿悟编织成一个连贯的整体,需要花费很多时间,需要慢慢来。此时,我怎么会舍得放弃在序言中再一次引用维特根斯坦的机会呢?这位痛苦的天才曾经说过,当两位哲学家见面打招呼时,他们应该说:“慢慢来。”阅读哲学、研究哲学、思考哲学,一定要花时间、慢慢来。
如何阅读本书
哲学家们要进行理性推理。哲学基本是一门先验的学科,它依赖于人们基于概念、观念和前提进行的理性推理,而非实证研究或经验观察。一旦论证过程中出现矛盾,便说明它是错的,需要再对其进行修订。本书是对西方哲学的介绍,因此也强调理性推理和论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贬低情感、美和意义的价值,它们也同样重要。进一步说,我们应该意识到,每位哲学家的立场都建立在自身的情感之上。毕竟,追寻真理之人都怀有对真理的情感欲求。
本书是一本导论性作品,你无须花费精力了解大量的术语和理论,毕竟已经有很多优秀的词典和百科全书对它们进行了解释,如果你想要了解的话,可以参见注释和拓展阅读部分。在本书中,我慎重挑选了一些重要的主题进行论述,它们都提出了深刻却令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且大多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然,有时我也会说一说自己的立场。综合而言,在这本书中,读者会接触到许多重要的理论与观点,了解到一些影响深远的哲学家。而本书的目标就是将这些哲学问题呈现出来,从而诱发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阅读。
阅读哲学作品,不同于阅读小说。阅读哲学作品时,有些章节你可以略读,只需对问题产生一种“感觉”;而某些思想和疑问则需反复琢磨。所以,你不妨这样去做吧,在泡澡或在火车上时读一读,或将其作为睡前的催眠手段,当然,我更加希望你能通过阅读保持真正的清醒。
“万物皆相关”,希波克拉底曾经这样写道。这句话说明,许多问题之间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这句话也经常出现在不同语境中。本书亦是如此。初次提到某些概念和问题时,你或许会感到困惑,但它们会不断被提及,并出现在不同章节之中,这样你便能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尤其是在“身体与心灵:什么才是人的本质?”一章中,介绍的问题会比较多,之后的章节将会分别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在线试读
问题4:道德哲学:什么是真正道德的行为?
假设厄斯金是你的好朋友,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你陪在他身边,向他承诺,一旦他去世,就把他藏匿起来的现金转交给他年轻貌美的情人利蒂希娅,但她对这笔钱一无所知。厄斯金去世了,正当你准备去找利蒂希娅之前,你忽然发现利蒂希娅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交际花,厄斯金本人也早就知道。同时,你还惊讶地发现,厄斯金还有前妻和女儿,她们都深爱着厄斯金,并为他的死感到悲伤,而且她们一直生活在贫困中。毫无疑问,你现在可以任意处理这笔钱,可是,你应该怎么做呢?
人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将这笔钱占为己有一定是错误的,无须多想。确实,假如从道德的维度来考虑应该如何行事,将钱占为己有是错误的。从表面上看,道德与自利通常是对立的。当然,它们偶尔也表现出一致性,比如看见有人落水,在情感上,即自利维度上,你想要救助他,同时在道德维度上,你也应该救助他。但从本质上来说,出于自利或个人欲望的行为与道德行为不是同一回事。这种观念源自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可以依赖纯粹的道德动机,而不依赖任何涉及利益的动机来行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自由意志时已有所涉及,谈到了人类行为是否都是出于自利的动机。
回到厄斯金的事例。有人坚称,永远都不应该背叛自己的誓言。有人主张,就应该把钱转交给他的前妻和女儿,纵使背叛誓言也无所谓。或许还有人更无私,认为应该把这笔钱捐出去,拯救更多处于饥荒中的人。“何必仅仅偏向一个家庭?”他们认为,当声称“我没有违背誓言”时,你所关注的其实不过是自己的品德或声誉罢了。
这些不同的答案其实涉及不同的道德理论或伦理理论,因此,下面我们将会转而讨论这些影响深远的理论。我们会探讨这些理论的原理或原则是否在日常的道德常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我们还会探讨一些哲学家是如何使用“伦理学”(ethics)和“道德”(morality)这两个概念的。
为了避免混淆,我还需要提醒大家:很多关键的道德术语,比如“好/ 善”(good)、“应该”(ought)、“正确”(right)以及它们的对立面,都有非道德的用法与含义。
先来看“应该”这个词。或许你吃饭应该使用刀叉,但这个“应该”只涉及生活习惯或用餐礼仪。假如你去前线作战,你应该考虑好撤退的策略;假如你要追求权力,你应该想好如何压制你的对手。这种“应该”是在向我们推荐手段或方法,以便实现某个特定的目的,但并不涉及这些目的和手段是否道德。与其说它们是不道德的(immoral),不如说它们是非道德的(amoral)。再来看“好/ 善”这个词。我们或许认为默万威是一个好的剧作家,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好人。同样,好的刀子说明刀子锋利,好的盗贼说明偷盗技术卓越,但他们都不能因此而得到道德意义上的赞誉。
义务论:恪守道德原则
有些人坚称,我们必须恪守道德原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康德。他们认为,诸如违背誓言这样的行为,在道德维度上始终都是错误的。具体来说,只有在一个道德原则与某个更高的道德原则互相冲突的情况下,人们才能根据更高级的道德原则行事,而违背低级的道德原则。举个例子,假如我们必须在违背誓言和谋杀之间做选择,那么一条道德原则就必须让渡于另一条道德原则。而在这里,虽然遵守誓言和不杀人都是绝对义务(absolute duty),但要如何进行选择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便是义务论(deontology)的应用情况,而在“deontology”这个词中,“deon”的意思便是义务或责任。道德义务依赖于某些具体的道德原则,这些道德原则决定了人们的基本权利。义务论与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和谐一致,但并不依赖于信仰,其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义务论要求人们服从道德原则,而上帝要求人们服从他的命令。
义务论面临的一个最直接的难题是如何揭示道德原则。如上所述,诉诸上帝是方式之一。但是,康德推理出了自己的方法,即他经常提到的“定言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他认为这是所有道德原则的根基。定言命令有许多种表达方式,稍后我们会讨论其中最核心的一种。定言命令的精髓在于,永远都不应该把人仅仅视为实现目的的手段,人就是目的本身。我们要尊重人类,因为人类是自律的主体,即自由且能自我管理的,拥有自己的权利。这种尊重意味着我们要遵守许多原则,例如在与人相处时要坦诚,而不要考虑任何后果。假如违背了誓言,那我们就既没有尊重厄斯金这个应该被以诚相处的主体,也没有尊重自己的理性和尊严。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