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著名科学记者,四年采访打磨力作。
★在此之前,从没有谁像辛西娅·巴内特一样,能把“雨”写得如此梦幻奇异、引人入胜。
——《科学》(Science)
★科学与艺术的动人结合,讲述人与气候百万年来交织共生历史的精彩读本。
★自然视角,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文明的兴盛与衰落,带着读者去发现一部与主流叙述大相径庭的世界史。
★人文探索,从诺亚方舟到阿兹克特的祈雨活祭,从中世纪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到18世纪吞噬美洲大陆无数小农希望的大干旱,拾掇人类与大地的纷繁往事。
★新奇管窥,用科学解释蛙雨、鱼雨、红雨、黄雨、墨汁黑雨的降落之谜。
★气候心理学,细致剖析音乐、电影、诗歌、小说创作中的雨水情结。
★造访英美气象学家,探究当下气候变动剧烈频仍之谜。拜会各地科技实践者,了解为可持续发展,人们作出的与雨和睦相处的有效尝试和努力。
★柯克斯书评、《科学星期五》、《波士顿环球报》、《迈阿密先驱报》、《坦帕湾时报》年度优秀人气图书,《科学》杂志力荐,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笔会奖决选作品。
内容简介
气候总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塑造着我们的性格、生活甚至命运。
从40亿年前,首片水蒸气冷凝成珠,降临大地,形成海洋开始,雨便一直是凌驾于众生头顶,让人期盼渴望而胆颤,左右着所有生灵命运的神祇。它滋育万物而倾毁万物。
带着对雨的好奇与痴迷,美国著名科学记者辛西娅?巴内特,不惜让自己投入到四年完全与雨共处的时光中。在此期间,她跨越大洋,实地调查追溯“雨”的历史,以前所未有的细致,钩沉起深埋在大地下人类与气候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本书中,大家将跟着巴内特,穿过时空的壁垒,去见证雨在烈焰地球上的诞生与演变,雨水降下的生机与灾难;我们的祖先在与雨朝夕共度的百万年间,对它的渴望、观测、防范与控制;在神话、文学与音乐中的兴叹、赞美与咒骂;再归当下,反思近代文明崛起后,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巨变及其潜在威胁。享受一场身临其境、迅疾清新的雨水盛宴。
作者简介
辛西娅?巴内特(Cynthia Barnett)
美国著名环境记者。一生追随水的足迹,从家乡佛罗里达州的萨旺尼河,到远隔重洋的花园岛国新加坡,再到深藏于印度的植被蓊郁的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脚印遍及各大洲,孜孜不倦采访、追踪、调查,写下了无数有关河流、海洋、水循环的精彩报道与故事。文章多见于《美国国家地理》《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作品兼具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诗意,记者的求实及作家的匠心独运。八次获得绿色眼罩奖,2009年被美国职业新闻记者协会授予了西格玛三角洲迟浩田奖。
目录
序言 起源
第一部分 自然的雨
第一章 多云孕育着文明的可能
第二章 干旱、暴雨与巫术
第三章 祈雨
第二部分 降雨的可能
第四章 天气观察员
第五章 雨具
第三部分 美国的雨
第六章 奠基的天气预测员
第七章 犁落雨至
第八章 造雨者
第四部分 捕捉雨水
第九章 来自暴风雨的创作灵感
第十章 雨的芬芳
第十一章 城市雨殇
第五部分 多变的雨
第十二章 奇怪的雨
第十三章 预测呼吁着改变
后记:等雨
致谢
附录
在线试读
起源
曾经, 火星上的雨来得轻柔, 来得宜人; 有时, 火星也会阴雨绵绵, 昏晦乏味。 然而, 一天晚上, 雨水落在这距离太阳第四远的星球上, 宛如神迹显现, 数以千计的树木一夜长大, 抽枝吐芽, 朝着天空吐故纳新。
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 在《火星编年史》 (The MartianChronicles) 里让火星有能够降雨和适于生存的大气, 然而, 科幻小说的纯粹主义者们却在抱怨, 这完全不合情理。 在20世纪, 天文学家们以及借助他们的成果赋予科幻小说令人无限遐想的真实质地的作家们, 比如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 一致把火星看作是一个类似地球, 并且除了地球之外最适宜生命生长的星球。 但是, 在1950年, 《火星编年史》出版的时候, 关于火星的种种猜想全都发生了变化。 科学家们认为火星干燥得让人透不过气, 生存条件无比严酷, 并且因为太冷, 根本下不来雨。
但是, 布拉德伯里并不关心自己是否遵循了当时的科学见解。不管在哪个星球上, 他更关心的是人类的际遇。 他还创造过一颗大雨滂沱的金星。 不过这并非因为当时的科学家认为金星是银河系中的一个大沼泽, 而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雨罢了。 雨, 就像他钟爱的一件羊毛线衣, 契合他那忧郁的性情。 还在孩童时代, 他就喜欢伊利诺伊夏季的雨, 以及全家在威斯康星度假时落下的雨。 青少年时期, 他在洛杉矶街头兜售报纸, 却从不介意近黄昏时一场从天而降的倾盆大雨。 在他笔耕不辍的80年写作生涯中, 雨滴从打字机按键上啪嗒、 啪嗒地滴进了他的诸多短篇故事及每一本书里。
布拉德伯里笔下的雨, 既能构成平静的雨景, 又能让人汗毛倒竖。 它能营造出抑郁、 癫狂或者欢欣等不同的情绪。 在他的短篇故事《漫长的雨》 (The Long Rain, 1950年) 中, 他把雨水所有的特征总结在了一起: “它是一场滂沱大雨, 一场下得没完没了的雨, 一场让人汗流浃背又热气腾腾的雨; 它是蒙蒙雨丝, 是倾盆大雨, 是清丽‘喷泉’; 抽打着眼睛, 逆流漫过脚踝; 它浸没了所有的雨以及和雨有关的一切回忆。”
布拉德伯里如此频繁地运用雨水作为生命的布景, 这是因为他已经获悉了某个生命的真相。 人人都知道, 没有水, 生命不得发展。 我们所定义的生命需要一颗潮湿而又有水的星球。 而伴随我们很多人成长起来的那个“地球是一颗独一无二的蓝色弹珠” 的说法, 在很大程度上, 跟《火星编年史》中那片温暖的火星海洋一样, 都是出于人类的想象。 现代科学家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 地球不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从潮湿、 有水发展起来的星球。 地球、 火星、 金星都诞生于同一批迸发的火球。 并且, 在诞生之初, 这三颗星球都拥有同一个显著的特征: 有水。
而关于我们这颗蓝色弹珠, 其独一无二的地方不在于我们那时拥有水, 而在于我们保留住了水, 而且, 现在我们依然保留着水。当金星、 火星的古老海洋逐渐蒸发进太空的同时, 地球却把孕育生命的水保留了下来。
这句预示性的结论呼唤着雨。 对我们而言, 这是幸事一桩。
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 那时它还是个面颊通红的魔焰婴孩, 后来性格逐渐变得平和。 地球诞生时, 宇宙已经延展了100亿年, 而太阳, 作为新生的恒星, 它也刚出生不久。 太阳的胞衣——那些冰冷的气体、 尘埃、 质量更重的矿物和燃烧的岩石——虽然还在四处狂乱飞旋, 却也开始沿着轨道运转。 沉重的残片被引向温度正好适合岩石和金属冷凝收缩的太阳。 这就是为什么最靠近太阳的四颗行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类地行星——基本上全都是由同样的物质构成的。
在诞生之初的5亿年里, 地球是个烈焰翻滚的地狱魔窟, 温度高达8 000 ℃——比今天的太阳还要炎热。 科学家们将这段地球活动剧烈时期称之为冥古宙(Hadean)。 这一名称源自希腊语“Hades”, 冥间的意思。 渐渐地, 年轻的地球形成了一个地壳, 却不断地被燃烧的陨石形成的风暴焚毁。
然而, 狂暴的陨石风暴中, 却孕育着璀璨的希望。 事实上, 形成地球的所有岩石中都锁着水。 水是位高超的变形大师, 它能够从液体变成固体, 需要逸出时还能够变成气体。 陨石撞上了冥古宙的地球, 四分五裂, 并迸射出蒸气形态的水。 这就是气态的水, 与灶上烧开水的水壶里冒出的蒸汽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一场地质打嗝比赛中, 崩裂的巨石和年轻地球上耸立起来的火山, 都朝着冥古宙的大气层喷吐出水蒸气及其他气体。
所有这些水蒸气都将变成看不见的救赎者。 今天, 不论什么时候, 大气中浮动的水都要比地球上所有河流里涌动的水加起来还要多。 水分子像弹珠一样高速运动着, 它们彼此碰撞、 弹开, 跟其他类型的分子碰撞、 弹开, 跟海浪里的灰尘和盐分碰撞、 弹开。 只有当空气冷却下来时, 水分子才开始减慢运动速度并彼此粘在一起,然后附着到沙尘颗粒上。 当上百亿的水分子冷凝在一起时, 它们便形成了细小的液态水滴。 接着, 数十亿的水滴变成了天空中的云朵。 这正是水蒸气的美妙之处: 它化作雨落到了大地上。
当地球还是炽烈一团, 跟地狱一般酷热时, 水蒸气是无法冷凝收缩的。 结果, 它嘶嘶地逸进了太空里。 不过, 它最终还是开始在年轻星球的大气层中聚积起来。 水蒸气是一种吸热的气体, 或者说是一种温室气体, 就像二氧化碳, 气体聚集得越多, 地球也变得越热, 随着来自外太空的燃烧着的岩石不断地像炸弹一般坠落下来,地球表面形成的外壳也一再地被熔解。
大约在地球诞生了5亿年之后, 这场闪电战才逐渐止息。 当最后一块燃烧的石块坠落到地面上撞裂开之后, 地球才最终冷却了下来。 水蒸气开始能够渐渐地冷凝。终于, 在漫长的终场, 地球落下了雨。
我们人类最庞大、 最复杂的社会系统也对雨存在着错误的认识。 在美国最潮湿的地区, 我们在泛滥平原上建起房屋, 经营起买卖, 然后等洪水到来时又哀叹自己的不幸。 而在最干燥的地区,我们又把稀有的雨水从淡水资源匮乏的城市赶走。 在加利福尼亚州史上最严重的干旱时期, 洛杉矶庞大的暴雨排水槽照旧把大约6.4亿吨的雨水排进太平洋——(这么大的雨量) 足够为50万户家庭供应用水。
今天, 就在我们思考着如何应对逐渐变化的降雨类型、 暴风雨类型、 日益严重的洪水泛滥以及更加严峻的干旱期的时候, 我们这些自相矛盾的做法迫切需要改变。 放眼全球, 自一个多世纪前现代记录开启以来, 各个大陆都已纷纷撞上降雨最多的两年。科学家们对人为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否是导致降水两极化的罪魁祸首莫衷一是。 不断增多的温室气体导致气温上升; 而越来越高的气温又导致越来越多的水分蒸发, 在有水的地方产生了更多的降雨; 而在没水的地方, 则导致地区越来越热, 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不过, 虽然气候变迁已经让我们产生了分歧, 但是, 雨水又起到了维系的作用——它的影响深远得犹如宗教和艺术, 实际得犹如经济学, 随意得又跟在暴雨天与陌生人邂逅时的交谈一样。 雨会带我们脱离日常, 共同遭遇自然最狂暴的一面, 它能把市郊, 甚至整个城市变成一片废墟。 让我们跟同胞们一起蜷缩在脚手架下躲避着滂沱大雨的同时, 也沉浸在对令人欢欣、 让人不解而又赋予生命的雨的回忆和其神秘中。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