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

    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

     

    编辑推荐

    悲壮国殇,反击日寇一寸河山一寸血
    民族危亡,誓死抗敌亿万同胞皆为军
    那一年,中华民族处在前所未有的转折关头!
    中日史料互证揭秘历史细节
    千万抗战迷追捧的信史,探讨寸土寸血牺牲的意义

    内容简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日全面战争爆发,世人皆知这段历史,但却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的问题:这场战争,到底是怎么打起来的?战争爆发前后,中日双方的高层又是如何考虑两国之间的问题的?……《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结合大量的中日史料,互证对照,还原了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这一阶段的历史,细致描述了抗日战争爆发的始末,将历史的细节交还给读者。

    作者简介

    明河在天,本名周龙,孔子同乡。其人好学多思,读书甚勤,著述甚多,学识、文笔兼备,人称“写史圣手”。对国史情有独钟,以追求真相、真理为己任,已出版《中国人的人格》《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圣者为王——王阳明的超凡之路》等。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卢沟桥事变真相
    1. 诡异的枪声
    2. 东京的反应
    3. 事态加剧
    4. 针锋相对
    5. 蒋介石庐山谈话
    6. 优柔寡断的日本首相

    第二章 战前的日本
    1. 小人得志的日本
    2. 走向军国主义
    3. 脆弱的内阁
    4. 战争助推器--参谋
    5. 裕仁天皇
    6. 战前的国际形势

    第三章 把战火引向上海
    1. 力保上海
    2. 回首“一·二八”
    3. 失陷的华北
    4. 诸侯结盟
    5. 导火索--大山事件
    6. 增兵上海
    7. 联苏抗日
    8. 十日围攻

    第四章 不断加注的赌局
    1. 战而不宣
    2. 由攻转守
    3. 华北烽烟
    4. 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5. 桂军上场
    6. 金山卫隐患

    第五章 南京!南京!
    1. 双重失利
    2. 淞沪失守
    3. 大溃退
    4. 死守南京
    5. 抗日到底
    6. 最后的推想

    后 记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第三章 把战火引向上海
    我接着说:“敌对南口在所必攻,同时亦为我所必守,是则华北战事扩大,已无可避免。敌如在华北得手,必将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路南犯,直趋武汉;如武汉不守,则中国战场纵断为二,于我大为不利。不如扩大淞沪战事,诱敌至淞沪作战,以达成(民国)二十五年所预定之战略。”委员长说:“打!打!一定打!”我趁此机会建议:“若打,须向上海增兵。”
    ——《陈诚回忆录》
    1. 力保上海
    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张治中正在青岛养病,1937年7月8日,了解日本人德行的他拒绝了医生的劝告,毅然回到了南京。
    上海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又处于抗战的最前沿,由于张治中及他麾下的第五军在“一·二八”战争中的功绩,经何应钦推荐,蒋介石于是正式任命身为上将的张治中为京沪警备司令。
    其实早在1935年底,南京政府就在京沪杭地区设立专门的国防区,下设三个分区:南京分区由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负责,沪杭分区由皖浙赣闽四省边区绥靖主任张发奎负责,京沪区就是由时任中央军校教育长的张治中负责的。此番任命,也可谓顺理成章。
    在接受任命之后,张治中迅速赶赴淞沪战场第一线,率部布置抗战工作去了。这里,我们不能不先仔细地介绍一下这位抗日名将,因为他在本章中是一个重要人物。
    张治中于1890年10月出生于安徽省巢县的一户农民与篾匠之家,虽然他的父亲在附近的镇上经营篾器店还算成功,可是在那个动荡艰难的年月,张治中又是兄弟四人,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也并非易事。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艰难,是张治中童年时最为深刻的记忆。
    张治中早年读书时,曾经有一段时间吃住都在私塾里,当他看到其他同学有肉吃,而自己的碗里只有每天相同的小菜时,他忍不住请人回家向祖父要肉吃,不想祖父却难过地说道:“肉吗?除非从我的身上割下来!”后来每当想起这句话,张治中内心都无比辛酸。
    如果不是母亲非常看好这个长子,张治中也许早就辍学了。尽管他非常聪明好学,也被老师寄予厚望,可是随着科举在1905年的被废除,摆在张治中面前的传统上进之路算是彻底断绝了。由于家庭的贫困,张治中无法到新式学校中就读,于是只得先到父亲的朋友、一间百货店的老板那里当学徒。
    可是张治中是一个不甘平庸的人,他又打定了弃文就武的主意,开始试着报考武学堂;可是由于招生名额有限,又无背景,张治中多次名落孙山。当时他一人孤身在外,没有颜面回家见父母,于是只得先后在扬州、安庆等地做了一段时间警察。
    后来他又流落到了上海,这时候辛亥革命爆发,张治中在上海幸运地加入了上海学生军,随后,他又幸运地得以凭着学生军的身份,于1915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总算是获得了未来人生重大转折的契机。
    在军校期间,张治中除了刻苦学习之外,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好友,并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在他的同期同学中,仅后来出任省政府主席的就不下10人,大名鼎鼎的“小诸葛”白崇禧与张治中不但是同期同科同班,而且还是上下铺关系。
    毕业之后,张治中的人生之路也并非顺遂,他几番出生入死,在军阀队伍中摸爬滚打,后来终于厌倦了无休无止的内斗,转而进入了上海大学读书。在军校时代,张治中有一个非常要好也非常敬服的四川籍同学郭孔彰,他后来在四川军阀混战中阵亡;张治中对此痛惜非常,总以为以郭的学问、人格与抱负,若得天年,成就肯定在自己之上。
    不久,用心抉择的张治中终于迎来了自己命运的真正转折。他南下广州加入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阵营,并慢慢受到蒋介石提携,成为黄埔军校中“身兼八大要职”的重要人物。
    当时,国共虽然是合作关系,可是各种明暗的斗争十分激烈,张治中一面是怀着蒋介石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一面是怀着对共产党的好感,一面又是怀着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信念的忠贞,使他成为一个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人。最终,他成为了蒋介石所亲信的一员大将。
    张治中没有多少权力野心,甘心从事军校教育工作,先后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等职,由于作风严厉,竟有“恶姑娘”之称,不过这是重视军事教育的张治中的一大特色。搞教育成绩斐然,张治中的实战也不逊色,他曾领军参加过中原大战,由于战绩不凡,被誉为蒋介石麾下的“八大金刚”之一。可是张治中无心参与内斗,大战后就回到了军校,直到“一·二八事变”爆发,他主动请缨,再次挂帅出征。
    “一·二八事变”后,张治中曾到德国考察军事,原准备在那里待4年。留学德国,这是他很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在1912年前后就学于武汉陆军军官速成第二预备学校时,张治中的德国老师格拉塞先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得他对德国充满了无限神往。但是当时国家正在用人之际,所以没几个月,张治中就接到了蒋介石要他回国的电报。张治中无奈,只得途经美国、日本返回国内。
    后来,他受命主持京沪一带的国防,筹划修筑秘密的国防工事,并曾多次派人到上海侦察敌情,算是基本做到了知己知彼。
    这个时候,张治中所能指挥的基本部队还是自己原先第五军的老底子,即装备精良的第八十七及八十八两个师,另一个姐妹师三十六师当时正在西安地区驻守,直到8月16日才归队。另外,江苏省保安总团、上海市总保安团等也归张司令节制,而原指定共同作战的空军、炮兵等,则都暂时调到华北去了。
    要有效地布防,张治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淞沪停战协定》。按照该协定的规定,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驻军,只能留下几乎没什么战斗力的保安部队维持治安。一旦上海有变,驻扎在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就可以轻易占领淞沪各要地,给中国军队未来的行动造成极大不便,而且占据了桥头堡,日本援军还可以轻松登陆。
    当时,上海的空气也已骤然紧张。重光葵写道:“上海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共产党活动的中心。华北的日中冲突,敏感地反映于上海,排日侮日的风潮立即在那里泛滥。日本从大局着想,该如何容忍这一切,是个大问题。”
    对此,张治中则回忆道: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上海的行动,咄咄逼人。日军在各通衢哨所增加兵力,各屋顶架设高射炮,各要点构筑工事,对市中心区及南翔方面试设炮位,日夜连续举行演习,拟退各地侨民,扩编义勇队及在乡军人队等等。日军将原驻汉口的陆战队千余人撤调到上海,日军舰十余艘位于浏河至吴淞间,对海口施行封锁。在日本国内也己派定正式陆军,待命出动。并先后制造水兵宫崎失踪及撕毁日本国旗事件,真是形势紧张到了极点。
    如同华北战场一样,中方也是不希望在上海发生战事,但是万一发生了战争,中方还是应该积极追求能立于主动地位。除了尽力为运输、通讯等各项工作做好准备,张治中又向蒋介石建议:抽调正规部队,化装为上海保安、宪兵部队,进驻上海市区,以防不测。
    蒋介石有心保全上海,于是同意了张司令的主张。张治中立即指派原在徐州地区的陆军独立第二旅南调上海附近,其中一个团换上保安团服装,立即进驻上海虹桥、龙华两机场;一个团则化装成宪兵,开赴松江。此外,再调江苏保安第二团接替浏河方面江防警戒,将原保安第四团集结太仓附近,担任岳王市、梅李两区的防务。
    干柴就这样堆到了上海,一向畏首畏尾的“何婆婆”何应钦表示出了极大的忧虑,就在事情决定的那天晚上,当他与张治中一起从最高当局那里走出来时,何部长拍着张司令的肩膀说:“文白,这是要闹出事情来的啊!”
    闹出事情就闹出来吧!此时的张治中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一·二八”的教训已经够惨痛了,这一次对日作战,一定要争先一着,立于主动地位。
    对此,张治中的解释是——中国对付日本,可分作三种形式:第一种他打我,我不还手,如“九一八”东北之役;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如“一·二八”战役、长城战役;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这叫做“先发制敌”,又叫做“先下手为强”。这次淞沪战役,应该采用第三种。
    张治中已经下定了开打的决心,为此,他向南京大本营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可是和战事关重大,南京方面暂时没有回复。
    7月30日,张治中又向大本营提议,敌方有下列征候之一,如:(一)敌派陆军师团来沪,开始登轮输送时;(二)敌派航空母舰来沪时;(三)敌在长江舰队来沪集合时;(四)敌在沪提出无理要求,甚至限期答复,即断定敌发动无疑。“则因我主力军远在苏、常以西,输送展开在必需时,且上海保安团抵抗力薄,诸种关系,似宜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
    南京政府的复电是:“卅末电悉,应由我先发制敌,但时机应待命令。”
    张治中心知无论大战小战,战争是绝不可能避免的,所以在8月1日,他便发布了一篇文告,以鼓励自己麾下的京沪区的卫国将士们。
    当年老师眼里的小才子、四书五经熟背如流的张治中,如是慷慨言道:
    此日吾民族已临于最后关头,此日吾人亦陷于生死线上!光荣神圣的民族生存抗战之血幕必将展开。兹特揭橥要义,为本区将士同志告。期以忠勇坚毅,共迎行将到来之无限艰苦,但必有无限希望的岁月。
    自甲午一役,失地丧师,我同胞忍辱负重,而徒抱复仇雪耻之愿者,殆已四十余年矣。乃敌自此更逞淫威,肆其凶焰,蹂躏我主权,占领我土地,荼毒我人民。本其岛国野心,妄标大陆政策,鲸吞蚕食,肆无忌惮。攻城略地,何日无之?因之九一八之血迹未干,一·二八之屠杀顿起,长城之役甫停,察绥之变旋作。含垢忍辱既已六年,创巨痛深,几难终日。兹复驱师启衅,扰我平津,更且大举动员,图占冀察。然后挥师南指,侵我中原,跃马而行,纵横朔漠,以遂其逐步吞噬之迷梦。
    我最高统帅所以认为最后关头,抗战到底,以求最后之胜利,而举国人士所以奔走呼号,誓死不能退让者,正以此耳。
    文告中又说到全面抗战实出于不得已,完全为自卫图存,以及敌忾同仇的真正意义,以坚信将士们的信念与决心。
    最后,张治中又提示了对敌作战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如誓雪国耻,不怕死,不怕敌人,信仰中央,爱护袍泽,长期苦斗,百折不挠,实行连坐法等,作为京沪区全体将士精神教育和纪律的基础。
    同日,张治中又发表了一篇《告京沪区民众书》,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张治中说道:
    凡我民众,无分男女,无问老少,智者尽其能,勇者竭其力,以绥靖地方,杜绝奸宄,厉同仇敌忾之气,坚至死靡它之心,以听命于政府,则虽不擐甲胄,不执干戈,不冒矢石,而其贡献于国家民族者,实且伟大莫与伦比矣。
    至于体力精壮,英勇果敢之同胞,愿为父老之前躯,愿作本军之后继者;精警有为,熟悉敌情,能扑灭无耻之汉奸,能肃清敌方之间谍者;抑或有他一技之长,愿以供战争之使命者,或编入地方组织,或隶属部队机关,不患无效命之机,不患无杀敌工具。
    昔孙武子以昊兵覆楚,阎应元以江阴抗清,东南为人才文物荟萃之区,孤忠英勇之士,悲壮激烈之操,史不绝书。揆之十步芳草,十室忠信之义,市井田畴,动多壮士,必有闻风兴起者。自由之葩已胎,独立之旗高举,为民族之英雄,抑为子孙之罪人,决于自择。惟我亲爱同胞,共勉前程,共纾大难,时乎不再,凛凛勿忽。
    这篇《告京沪区民众书》慷慨激昂、有血有泪,且情辞激越、大义凛然,乃至不胫而走,据说还曾被一些学校印作了语文补充教材。
    至此,张治中在各方面的准备已经初步就绪,只等大战来临的一刻了。日本人对中国的轻视素来是一贯的,上海的日军不闹点动静也不甘心,很快,一颗火星儿没有多少悬念地在上海地区擦出,这就是8月9日发生的“大山勇夫事件”。
    由此,战争的进程被大大加快,战火马上就要从上海点燃了!
    2. 回首“一·二八”
    大上海不是从来都是这么大、这么牛的,它原本不过是一个海滨渔村,直到元初才设置了上海县。明清时期,依靠自身枕江滨海的地理优势,上海以海兴商、以商兴市,逐渐脱颖而出成为“东南壮县”。
    直到鸦片战争,上海被迫开埠,洋泾浜以北、苏州河以南的滨江地带被辟为外侨的居留地,自19世纪50年代以后,这一带开始迅速崛起,而取代老城厢成为上海城市的重心。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增开了很多的口岸城市,这些城市散布在沿海与沿江,而地处中国海岸线中点、江海交汇处的上海,便自然而然地成了联系中外的枢纽,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最大港口。
    大上海之所以被称为“淞沪”,主要是源于1876年建成通车的从吴淞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第一条商业铁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日本也曾谋求在上海开辟租界,经过各方妥协,1899年又增开了“上海国际公共租界”。租界虽然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可是他们在租界所实施的近代市政建设与市政管理,也强烈地刺激了华界“仿租界之式”创办自己的近代市政,这对于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获取正版《大转折1937: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始末》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07-1512:48:3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19071512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