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强强相遇,鹿死谁手?剧情反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深入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日本幕府的内核,生动讲述世界股份制公司的开创者与亚洲政权的缠斗。
17世纪活跃在亚洲的欧洲海外组织中,荷兰东印度公司坐头把交椅,而德川幕府对日本群岛的强势统治也超过250年。在全球化*阶段,欧亚两个强者的相遇,会引发哪些矛盾与纷争?他们又是如何在国际秩序的边缘试探,为自己争取利益的?荷兰人在日本的一举一动牵引着剧情的发展,曲折丰满,情理之中总有意料之外,吊足读者胃口。
2. 以小见大,从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幕府之间的冷暴力和热暴力,看全球化早期欧亚不同文明圈的碰撞。
本书不仅研究了荷兰人与日本人的冲突,还考察了荷兰人与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朝鲜人、暹罗人、中国人的交往。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下,荷兰人在亚洲事务中是如何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欧洲人怎么看待亚洲不同国家的文明?亚洲政府又是怎么权衡利弊的?从中可以看到欧亚异质文明的交锋与交融。
3. 重新定义“欧洲崛起”。
传统观念一般都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亚洲政权处于弱势地位,欧洲强势入侵。本书通过探查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日本德川幕府的交锋,发现在近代早期,欧洲势力与亚洲政权并非简单的你强我弱的关系,而是随着时间和具体环境的不同呈现一种复杂形态,对欧洲与东亚之间近代早期关系的普遍观念提出质疑和挑战。
4. 2015年度杰里·本特利世界史奖获奖作品,海外汉学名家欧阳泰、《美国历史评论》、《日本文化志丛》等纷纷推荐。
5. 运用技术手段改变历史书写。
本书采用大量在线数据库资源进行研究,充分利用了开创性的网络平台,作者正在从事的数字人文项目为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历史研究灌注了新鲜血液。
内容简介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亚洲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自涉足日本市场以来,荷兰人毫无话语权。荷兰东印度公司期望能在德川幕府的秩序中寻求一席之地,但他们的尝试却屡屡受挫。
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地位,荷兰人利用外交、武力、经济等各种手段,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在和德川幕府的一次次交锋中,荷兰人反复定位自己,他们到底是侵略成性的海盗,还是只想分一杯羹的商人?是“荷兰国王”的合法代理人,还是幕府的忠诚附庸?是顽固的殖民者,还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荷兰人不断在进退的边缘试探。在17世纪全球化背景下,这个世界股份制公司的翘楚究竟如何跨越迥然相异的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和文化圈,维持与亚洲政府的外交、商业、政治关系?又是如何建造自己的海外商业帝国的?本书仔细审视了近代早期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德川幕府的斗争,重新定义了“欧洲崛起”。
作者简介
亚当•克卢洛(Adam Clulow)
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日本新潟大学东亚研究专业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历史专业博士,专门研究近代早期亚洲历史,涉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思想文化与商品的跨国流通,特别关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早期历史及其与亚洲各地区的互动。在《世界历史杂志》《日本文化志丛》等颇具影响力的期刊上发表众多主题的文章。本书是他的第一本著作,荣获杰里·本特利世界史奖(Jerry Bentley Prize)、欧洲扩展与全球互动论坛2015年图书奖(Forum on European Expansion and Global Interaction 2015 Book Prize)、澳大利亚历史协会颁发的W. K. 汉考克奖(W. K. Hancock Prize from the Australi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克卢洛是罗伊·罗森茨威格历史和新媒体中心(CHNM)的创建者,该中心是一项互动数字人文项目,2017年获得新南威尔士州多媒体历史奖(New South Wales Premiers History Award[Multimedia History Prize])。他还是虚拟吴哥项目的开发者之一,此项目于2018年获得美国历史协会颁发的罗伊·罗森茨威格数字历史创新奖(Roy Rosenzweig Prize for Innovation in Digital History)。
【译者简介】
朱新屋,江西于都人,历史学博士。现任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理论与评论》责任编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等项目多项,出版《欧洲形成中的亚洲(VOL.3.4)》(译著,合译)、 《福建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指南》(执行主编)等著作多种,在《中国学术》《学术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董丽琼,湖南衡阳人,历史学博士。现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参与编选《清代民国温州地区契约文书辑选》、校注《鹤泉集》等著作,在《历史教学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中文版序言
导 言 驯服荷兰人
大分流
公司与将军
文明化和社会化
第一部分 外交
第一章 来自共和国的王室书信
欧洲大使在亚洲
荷兰的问题
发现日本
第一位荷兰大使
荷兰执政的回应
第二章 巴达维亚总督
作为外交首府的巴达维亚
派往日本的新使节
大使的到来
江户迷局
拒绝与责备
第三章 幕府将军的忠实奴仆
言语与修辞
江户参府
从言到行
“帝国的鲜花,国家的护卫”
第二部分 暴力
第四章 暴力之海
海上通行证
法律与暴力
葡萄牙人在日本
扩张与升级
1621年法令
第五章 权力和申诉
长崎的中国商人团体
忠实正派的人们
郑氏的威胁
布鲁克林号事件
克拉维斯克号事件
法律之海
第三部分 主权
第六章 把国旗插到亚洲去
殖民地大员
限制与抵制
保卫主权
日本中心主义的文明秩序
来自中国台湾的使团
冲突升级
第七章 放弃长官
罪行与惩罚
安汶事件
放弃长官
营救长官
礼物
结论 荷兰人在日本的经验
致 谢
档案史料
参考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前言
驯服荷兰人
1627 年10 月,一个庞大的使团抵达江户——德川幕府的政治首府,一座不断扩张中的城市。这个使团是由荷兰东印度公司(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派出的,当时该公司作为在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欧洲企业,迅速崛起。彼得·奴易兹(Pieter Nuyts)位列队伍的最前面,坐在由六位轿夫抬着的专用轿子中。作为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的新近毕业生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杰出顾问,彼得·奴易兹担任此次向幕府将军派出的特使。紧跟其后的随行队伍引人注目,有近三百人之多,其中包括荷兰将士、全副武装的武士、身着制服的青年侍从、翻译、马夫,当然还有许多仆人。这支使团力图展现荷兰东印度公司不断增长的自信,因此此次出使日本经过精心策划并且开销巨大。他们不仅准备了丰厚的礼物,而且带来了对幕府将军的一系列要求。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彼得·奴易兹就不得不连夜逃离江户。他的使团被草草打发,甚至连幕府将军的面都没见到;他的礼物被弃置一旁;他的要求也被忽略。与来时的隆重排场相比,此次这位特使的返程,没有任何随员陪伴。由于未经官方许可,彼得·奴易兹只能找了几个轿夫来,帮他抬轿以穿过江户漆黑的街道。经过好几个小时的等待后终于成行,但是他们尚未到达街道的尽头,就被一个当地巡夜者喝令拦下。这些轿夫惊恐万分,突然扔掉轿子四散而去,留下荷兰特使站在街道中间,孤立无助。
彼得·奴易兹使团或许是一次格外惊人的失败,但其经历绝非独一无二,这种情况在当时甚至更为普遍。事实上,许多前往亚洲的其他欧洲使团也处于同样的境地,亚洲人对他们的身份或权威视若无睹。像彼得·奴易兹这样的个人,在欧亚之间的全球性碰撞中处于岌岌可危的前线位置。这种处境从1497 年瓦斯科·达·伽马率领小型舰队,开辟通往印度的新贸易航线时便已开始。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这些航线逐渐延长直至可以环球航行,逐渐加密直至成为可靠的远洋贸易快速通道。在达·伽马的开拓性航行之后,首先是葡萄牙人,后来是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成千上万的欧洲人进入亚洲海域。他们在那里开始遭遇一连串的强势政权,这些政权所拥有的军事、经济和文化资源,都远远超过欧洲最具支配地位的政权。当欧洲人在亚洲秩序的边缘争夺地盘时,其结果便是出现了类似1627 年发生在日本的场景。
本书所要考察的是欧洲人和一个强势的亚洲政权之间的冲突,聚焦于荷兰东印度公司与日本德川幕府之间的交锋。众所周知,在17 世纪活跃于亚洲的所有欧洲海外组织中,荷兰东印度公司最为强大;而德川幕府对日本群岛的强势统治已经超过250 年。通过分析这一交锋中的某些关键时刻,本书将围绕有时被称作“全球化第一阶段”的概念提出一系列问题:在早期近代的亚洲,欧洲权力的性质和程度如何?欧洲人如何处理与像日本德川幕府这样的亚洲政权的关系?他们又在当地的政治秩序中处于何种位置?最后,对这样一种遭遇政治的考察,如何改变我们对传统上被定义的“欧洲崛起”(the rise of Europe)的理解?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