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此之前带给拿破仑的种种光环和幻象,在本书揭示的事实前统统消失了,但英雄并未因此而变得渺小,反而显得更高大了。
◆拿破仑的人生,是一条精彩的抛物线,两百年来我们始终没有停止对它的演算,即使在当下,我们也能从他的高低起落中看到人生的很多经验与教训。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传记,而《拿破仑传》则是那些想要凭借智力、意志、激情、勇气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们的精神导师。
◆这是一个时代的巨人,这是一部英雄的史诗。
◆如果你想要了解拿破仑,请从这本《拿破仑传》开始!
内容简介
拿破仑,1769年8月15日生,科西嘉人。
23岁之前,拿破仑的梦想就是光复科西嘉,他努力了三次,均以失败告终;
24岁,在土伦一战成名,正式在欧洲军事界出道;
26岁,成功镇压保王党势力,荣升巴黎内防军司令,在军政界执掌大权;
30岁,发动雾月政变,一举成为法兰西共和国*执政;
33岁,修改法兰西共和国宪法,变成终身执政官;
如果你想知道一个人的智力、意志、激情究竟能给世界带来什么?
请看让世界颤抖的拿破仑!
作者简介
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
德国作家,以擅写历史人物传记而知名,其作品的的突出特点就是特别注重戏剧冲突与人物心理分析的结合,描写细腻,情节生动。
代表作品:
《拿破仑传》《歌德传》《俾斯麦传》《耶稣传》《林肯传》《罗斯福传》《埃及艳后》等。
作为一个在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家庭里长大的知识分子,埃米尔·路德维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德国民主与人道的化身。他大量的传记作品都意在鼓舞读者,尤其是青年人,去追寻伟人的足迹,实现民主与人道的梦想。1925年,他创作了《拿破仑传》,其初衷也源自于此:"一个人凭借自信与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拿破仑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今天,在这个革命的时代,机会又展现在能人志士的面前。欧洲的热血青年恐怕找不出比拿破仑更好的榜样、更大的教训了。在所有的西方人中,拿破仑带给世界的震荡最为强烈,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目录
第一章海岛(1769-1796)
第二章激流(1797-1799)
第三章长河(1800-1811)
第四章大海(1812-1815)
第五章悬崖(1815-1821)
在线试读
拿破仑的三大动力--自信、精力、想象力
主宰这一躯体的灵魂有三种动力:?自信、精力、想象力。"我不同于常人,道德和习俗的规范对我没有约束力。"他用这些冰冷的词句肯定了一个大写的"自我",而他青少年时期的第一封政论书信也是用这个"我"开始的。这是一个丝毫不慕虚荣的30岁男子的宣言。"只有我,并经由我的地位,才能确知什么是统治,"他任执政时说道,"我深信,当今之世,除我而外,无人能治理法国。如果我死了,那将是这个民族的巨大不幸。"他平时极少说这些话,即便说,也只对亲信。这表明他是用一种自然科学家的冷静关注着拿破仑现象。侵俄战争失败后,有人问他,在法国还有谁会庇佑他,他回答说:"我的名字。"
同时代的人和后人误将这种自信称为野心。事实上,常人的野心与拿破仑自信心的差别就好像躁动不安的鹦鹉和自由飞翔的雄鹰的差别。雄鹰总是不断地盘旋上升,纯属天性使然。而拿破仑的追求既非躁动也非嫉妒,亦是天性使然。他任执政时曾生动地向挚友罗德雷这样解释道:
"我没有任何野心,即便有,那也是与生俱来的,与我的存在息息相关,一如我血管中涌动的血液一般。这种野心从未驱使我去超越我周围的人。我既不必想着如何去满足它,也不必思索如何去压制它。它从不催促我,只是总与环境以及我的想法相得益彰。"
当他还是将军时,心中的想法和环境就已迫使他萌生这一念头:他是重建法国之人。也正是出于这一使命感,他对罗德尔说道:"环境已经变了。我属于国家的开创者,而不是任国家灭亡的人。"另有一次,他谈到诗人高乃依,其实指的就是他自己:"他于何处赢得了古典的伟大?从他自己,从他的心灵。很好。红衣主教阁下,您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天才。您看,天才是来自上苍的火焰,却很少能找到一个准备接受它的脑袋......高乃依是洞悉世界的一个人。"当红衣主教指出,高乃依对这个世界见识很少,又如何洞悉它呢?皇帝轻蔑地回答道:"正因如此,我才认为他是一个伟人!"他就这样通过评判世事来间接地解释自己的天才,正如歌德对自己天才的解释一样。
权力意志深深植根于他的内心深处,而这种意志既非一种追求,也非一种思索,而只是一种本能。他将兴趣视作普通事业的钥匙,而治人的意志则是一种最最强烈的激情。他这样描述天才的迸发:"我热爱权力,没错,但是以艺术家的身份爱它,正如音乐家热爱他的小提琴,是为了用它奏出和谐的音乐。"
这就是他天生爱发号施令的原因。"不管在什么地方,我要么发号施令,要么一言不发。"他还可以加上一句:"要么谈判。"因为他一生中四分之一的时间都用于谈判。当他27岁时,所有人在这位年轻将军面前都自然而然地心生敬佩,这表明他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从那时才开始的。他从不知顺从为何物,但发号施令却像天性一样,是他与生俱来的,犹如牛犊一出娘胎就会站立和行走一样。因为天性如此,所以他完全不知求情为何物;因为比任何人都会发号施令,他也就从不指望他人的恩赐。
他的自信力带给他一种天然的威严。而正统的贵族对此感到震惊和愤怒,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拥有高贵血统且有教养的人才配得上这种威严。他少时的同学将他视为战场之王,同时也能感受到他那高处不胜寒的寂寞。所有的战友在谈论起他时,发自肺腑的敬意便油然而生。他的一位好友这样写道:"只要他讲话,人们都会侧耳聆听,因为他说得头头是道;一旦他缄默,也会令人充满敬畏之情。没有人会试图打破这片沉寂,这并非是因为害怕他发脾气,而是由于大家都能觉察到我们和他之间横亘着一种伟大的思想,这思想占据了他的心灵,令人不敢与他狎昵。"这在拿破仑最初几年的军旅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军营中的气氛一般是很轻松随便的,因此人们对他的这种态度就更令人惊讶了。有一次,他和朋友及女伴在马尔梅松边休闲边闲聊。在此期间,他很认真地说道:"我从没觉得有什么东西可笑。权力从不可笑。"
拿破仑善于分析人性,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他了解自己的一切禀性,并逐步将这些本能扩展成原则。"帝王之善,"他有一次教导弟弟荷兰国王路易说,"必须始终是帝王式的,而不是修士式的......帝王享有的爱戴,必须是一种男子汉的爱,伴随着民众的敬重、畏惧和仰慕。一个帝王如果被民众称为好人,他的统治就是失败的。"他自己所赢得的爱戴与敬畏,收到了最强烈的实效。
尽管如此,这种带有距离的威严并非矫揉造作,而是显得极其自然。这种自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成就的堆积而逐渐增长。拿破仑那种自然的嘲讽,即他天性中的单纯,显现在他数以百计的手势和话语人中,显现在他一再调侃自己激情的劲头里。他曾对此做出深刻总结:"一个真正的伟人首先要对自己引发的事件抱着超然的态度。"他把自己最大成就的前因后果完全看作命运的安排,在亲友面前,他常用一种学生式的笑声对待这些成就,许多都提到过这一点。从粗犷的军人之笑到最细微的抿嘴微笑,各种层次的笑他都会。
在加冕的前夜,他说:"能和帝王们称兄道弟,这个结果不是很有趣吗?"另有一次,当他派遣大使去圣彼得堡时,嘱咐说:"我们的俄国皇兄喜爱奢华和游宴。那你就尽管为他的钱找些发泄的地方吧。"有时他的自然和率直违反了礼节,令权贵们尴尬不已。他在德累斯顿和众王聚会的宴席上开口说道:"当我还是一个不起眼的中尉时,"举座惊愕,所有人都低头看自己面前的盘子。他清了清嗓子,又继续说道:"当我有幸成为瓦朗斯第二炮兵团的中尉时......"还有一回在提尔西特,他与沙皇同桌而坐,勤奋好学的他隔着桌子直截了当地问道:"您每年的糖税收入有多少?"据宫廷书信记载,这问题使得所有在座的人狼狈不堪。为什么呢?因为他像一个大商人一样直接使用钱这个字眼,而帝王们收取钱财时从不提钱字。
他不慕虚荣,自信让他在任何时刻都不讳言自己的错误。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他都说过明天可能吃败仗的话;在各种形势下,他都会向好友或专家征询意见。他做事大多是即兴而为,因此不会有非做不可的感觉。马尔蒙可以证明他是多么喜欢听到实话。在被皇帝拿破仑公开谴责为叛徒之后很久,马尔蒙才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因此他在其中对后者的赞扬是极为可信的。他这样描述道:"拿破仑具有极其强烈的正义感。对于有正当理由前来申诉的人,只要没有第三者在场,即便他们说错了话,或者表现出不恰当的情绪,他都不介意,他甚至不等对方开口就考虑他们的请求。他对人类的弱点充满同情,不愿面对悲哀的目光。在合适的时间和场合,人们可以对他畅所欲言。他从不拒绝听真话。对他说真话虽然可能无用,但永远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他洞察献媚者的动机,把他们晾在一边。毫无政治价值的谄媚姿态只会激起他的愤怒:"我现在连一条渔船安全出海都不能保证,你怎能设计出法国鹰撕碎英国豹的图案!马上让人毁了这勋章,以后永远别再给我看这样的东西!"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