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而针对历史文化人物中之文化怪杰,同类图书较为缺少,此文本意打造学术权威、规模适中,收藏和阅读意义的文化人物读本丛书。在人物传记之余附录同时期历史人物对其的评论、人物文章手迹,将大师先生们之本真人性与学问人生全面细腻展露于读者,形成一套经典耐读的品质长销书。
内容简介
本套丛书包括晚明至民国的国学文化名人:徐渭、章太炎、袁枚、辜鸿铭、郑板桥、刘文典、李贽、李叔同、黄侃、林纾。尽管时代有所差距,但人物个人相近,徐渭的佯癫真狂、李贽的赤子童心、郑板桥的傲骨奇才、袁枚的悠游随性、林纾的忧国忧民、辜鸿铭的中西撞击、章太炎的怪异大成、李叔同的看透红尘、黄侃的苦读乐道、刘文典的狷狂骨气,将一众文化怪杰集聚一堂,“旨在使人们从庸俗的文化认同中走出,增强一种独立的人生品格,以史为鉴,去创造别一类的生活。”下附作者:
不入牢笼——徐渭 作者:张 晖 原教育部高教司民族处处长
大偏至正——章太炎 作者:黄乔生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
性灵人生——袁枚 作者:阎志坚 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
一个外人——辜鸿铭 作者:唐利群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
绝世风流——郑板桥 作者:初国卿 辽宁散文协会会长
狂士本色——刘文典 作者:章玉政 安徽《新安晚报》首席记者
告别中庸——李贽 作者:鄢烈山 南方周末报总编助理
圆月天心——李叔同 作者:陈 戎 北京日报编辑部主任
士气为先——黄侃 作者:叶贤恩 原湖北鄂州市政府秘书长
译界之王——林纾 作者:连燕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一、童子秀才
二、入选翰林
三、改官外用
四、退居随园
五、“所好轩”主
六、游仙行吟
七、戏说鬼神
附录
《随园诗话》选摘
在线试读
作为亲身接受过李叔同教导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对李叔同的回忆可以说是很切实的第一手资料。丰子恺是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期间最得意的弟子,他和李叔同的接触很多,大到人生哲学,小到生活细节,李叔同在浙一师期间的种种在丰子恺的文章中是经常被提到的内容。这也为后来的人了解李叔同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留下了宝贵的记录。无疑,在追寻李叔同的人生足迹的时候,丰子恺的文章是各位研究者最容易寻找到,也是最被信任的资料来源。
丰子恺先生在他的另一篇题为《甘美的回味》的文章中,曾经详细地回忆了他在浙一师期间跟随李叔同学习音乐课程的情形:
记得十六七年前我在杭州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最怕的功课是“还琴”。我们虽是一所普通的初级师范学校,但音乐一科特别注重,全校有数十架学生练习用的五组风琴,和还琴用的一架大风琴,唱歌用的一架大钢琴。李叔同先生每星期教授我们弹琴一次。先生先把新课弹一遍给我们看。略略指导了弹法的要点,就令我们各自回去练习。一星期后我们须得练习纯熟而来弹给先生看,这就叫作“还琴”。但这不是由教务处排定在课程表内的音乐功课,而是先生给我们规定的课外修业。故还琴的时间,总在下午二十分至一时之间,即午膳后至第一课之间的四十分钟内,或下午六时二十分至七时之内,即夜饭后至晚间自修课之间的四十分钟内。我们自己练习琴的时间则各人各便,大都在下午课余,教师请假的时间,或晚上。总之,这弹琴全是课外修业。但这课外修业实际比较一切正课都艰辛而严肃。这并非我个人特殊感觉,我们的同学们讲起还琴都害怕。我每逢轮到还琴的一天,饭总是不吃饱的。我在十分钟内了结吃饭与盥洗二事,立刻挟了弹琴讲义,先到练琴室内去,抱了一下佛脚,然后心中带了一块沉重的大石头而走进还琴教室去。我们的先生——他似乎是不吃饭的——早已静悄悄地等候在那里。大风琴上的谱表与音栓都已安排妥帖,显出一排雪白的键板,犹似一件怪物张着阔大的口,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而蹲踞着,在那里等候我们的来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