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慧眼看PDF电子书
人文之光,使人成为人。写给大众的经典人文通史入门书。美国培生教育出品,多所大学指定人文学教材。涵盖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等人文领域,包含近400幅艺术作品高清图片
一、写给大众的经典人文通史入门书。人文之光,使人成为人。美国培生教育出品,多所大学指定人文学教材。
二、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等人文领域,包含将近400幅艺术作品高清图片,内容详实,浅显易懂。
三、普及人文常识、提升艺术修养、启发知性思考、开阔文化视野和贯通古今历史,有很大的价值。英文原书特色板块完整保留,内容规划更加合理。正文包含78个“全球视野”,在主线叙述之余多元呈现同时期亚洲、非洲、大洋洲及拉丁美洲各地的人文艺术成就。还有31个“知识亮点”带领读者聚焦历史上一些重点人物和重要作品,加深印象。还有81处“思考”,以问题的形式参与到阅读过程中。
四、重点呈现重要事件和人物,对重要文化艺术品和文化现象详细解析。比如古希腊建筑的三种柱式、哥特式教堂的装饰、但丁诗歌的神学意蕴、伦勃朗画作的颜料和技巧、萨特和波伏娃的哲学观点,以及当代思想家对科技与伦理关系的探讨等,都进行思考,在求知的同时也能收获思维的乐趣。
内容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从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早期文明的巨大陵墓,到古典时代的希腊建筑和罗马雕塑;
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造型艺术到中世纪高耸入天的哥特式建筑和精巧细致的手抄本;
从文艺复兴的天才大爆发到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交相辉映;
从敢于突破传统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和现代主义小说家卡夫卡到新世纪的迪拜高塔和北京“鸟巢”……
《人文通史》叙述的内容涵盖从史前到21世纪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戏剧等领域,包含近400幅高清艺术作品图片,是一本内容翔实、浅显易懂的人文艺术入门指南。
作者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詹尼特·勒博·本顿 Janetta Rebold Benton女士
2012-2013年度富布莱特“高级学者奖”获得者、美国佩斯大学著名艺术史特聘教授、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美国国家画廊、波士顿博物馆授课教授,主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史。
罗伯特·笛亚尼 Robert DiYanni
美国人文学者,纽约大学减脂教授和教学顾问,教授的课程有文学、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等。他在多所学校和教育、出版机构任顾问,并且著有多部人文学教材。
目录——慧眼看PDF电子书
前 言
绪 论
第一章 史前时代与早期文明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人文曙光:史前时代
第二节 文明初现: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与人文
第三节 质朴稳固:古代埃及的艺术与人文
第四节 史前时代与早期文明的遗产
第二章 开创与典范——古代希腊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爱琴文明
第二节 古希腊历史与人文
第三节 古希腊的遗产
第三章 继承与发扬——古代罗马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伊特鲁里亚文化和艺术
第二节 古罗马历史与人文
第三节 古罗马的遗产
第四章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古代中东三大宗教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犹太教与基督教
第二节 伊斯兰教
第三节 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遗产
第五章 从黑暗到光明——中世纪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罗马风格
第三节 哥特式风格
第四节 中世纪文学、哲学与音乐
第五节 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
第六节 中世纪的遗产
第六章 人文主义重现——文艺复兴前期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文艺复兴前期的意大利
第三节 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北部
第四节 文艺复兴前期的遗产
第七章 天才涌现与创作爆发——文艺复兴后期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文艺复兴后期的意大利
第三节 文艺复兴后期的北欧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宗教与哲学
第四节 文艺复兴后期的音乐与文学
第五节 文艺复兴后期的遗产
第八章 华丽庄重的巴洛克时代——17世纪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意大利、西班牙巴洛克艺术
第三节 北欧巴洛克艺术
第四节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与文学
第五节 巴洛克时代的遗产
第九章 优雅和激进并存的启蒙时代——18世纪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小巧精致的洛可可艺术
第三节 新古典主义的兴起和成就
第四节 启蒙时代的文学
第五节 启蒙时代的遗产
第十章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双重奏——19世纪上半叶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浪漫主义时代的特征和哲学
第二节 浪漫主义艺术成熟
第三节 现实主义艺术与文学
第四节 19 世纪上半叶的遗产
第十一章 突破与更新——19世纪下半叶的艺术与人文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19 世纪下半叶的艺术
第三节 19 世纪下半叶的文学
第四节 19 世纪下半叶的遗产
第十二章 诡谲多变的20世纪(上)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与动荡的世界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的艺术与人文
第三节 20 世纪上半叶的遗产
第十三章 诡谲多变的20世纪(下)
第一节 冷战阴影下的世界历史
第二节 20 世纪下半叶的艺术与人文
第三节 20 世纪下半叶的遗产
第十四章 新世纪的忧思与盼望
第一节 新世纪17年回顾
第二节 新世纪的哲学与科学
第三节 新世纪的艺术
第四节 21世纪初期的遗产和对未来的展望
附 录
致 谢
时间轴
前言——慧眼看PDF电子书
绪论:为什么要学习人文通史?
人文通史展示了最具有代表性和最有活力的人类成就—它们反映了我们自史前时期人类社会开始以来取得的成就。它包含文明史上最为重要的发展: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文学、戏剧和音乐的出现;哲学以及宗教的创见,塑造了全世界无数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这些事件的历史研究等。其中也包括各种工具的创造、语言的发明、写作的发展和社会组织结构的构建,这使得人类各种文化和不同文明时期的出现成为可能。
让我们通过讨论来解释人文通史实现这些崇高目标并带给人们财富和愉悦的某些准则。
一、艺术
艺术像由它所创造的文化一样具有多样性。人文通史中的其他学科—比如历史、文学或哲学—或许能够被精确地定义,而在艺术领域却并非如此。事实上,对于“艺术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我们通常不能找到某一种特定的答案让每个人满意。“什么是爱”这样的问题或许可以与之相比,因为其答案也同样是难以确定、难以具体化并非常个人化。每个人给出的定义都可能是独具一格的,又或是人云亦云的—这个问题本身或许就是艺术的魅力之一。
按照使用的媒介,艺术可以被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几大类。在艺术史的各个不同时期,一种或几种占据了统治地位。例如,建筑是中世纪晚期最具有统治性的艺术形式,但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则占据了先锋地位。
(一)艺术的用途
除了装饰性用途,艺术还有着十分广泛的存在意义。例如,艺术长久以来都与政治结盟,视觉形象被用以建立政治上的权威。古埃及法老那尔迈王(Narmer)就深谙此道,罗马皇帝奥古斯都(Augustus)也同样如此。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和拿破仑也不例外。然而,艺术同样被许多艺术家用来表达政治与社会的抗议,其中包括西班牙的戈雅(Francisco de Goya,1746—1828)、英国的贺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1764)、法国的杜米埃(Honoré Daumier,1808—1879)和德国的柯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
宗教机构是艺术领域重要的赞助者。从基督教教堂到犹太教教堂,再到清真寺,各处都需要令人们得以与宗教信仰相遇的建筑。这些建筑的墙壁需要装饰,同时宗教机构还需要为宗教目的而制作图画及书籍,或许这应当被看作说教性的装饰。各种宗教故事尤其被大量没有文化的信徒所需要。中世纪的手稿为人们带来光明,正如《凯尔经》(Book of Kells)一样,还有那些雕刻在教堂外立面上的叙述性浮雕,例如法国的圣福瓦修道院表面的浮雕,讲述了许多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并以其醉人的、富有表现力的形象征服了我们。
艺术,特别是所谓的原始装饰性艺术,可能是具有功能的。大水罐、壶、碗或是其他容器都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一些早期制作的物品被用于今天难以想象的用途,例如一个苏美尔人的雕像是以所有者的名义提供给前来庙宇中祈祷的人的,否则它就将被掳夺至他处。此外,一件艺术作品也可能会用于鼓励生育,就像加纳阿善堤(Ashanti)地区的妇女用阿库阿巴娃娃求子一样。
许多文化都为它们已逝的先祖塑造形象。这一意图或许是用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与尊敬,同时祈求受祖先的建议和庇佑。放在坟墓中用来帮助死者实现他们预期的来生的各种物件,在具有功能性的同时,也不失美感。考虑到埃及法老们的墓穴中那些极尽奢华的陪葬品,这些东西太过珍贵,因而,许多技巧的机关也被置于墓中来隐藏墓穴的位置。
艺术品会被用于记录事件。特别是军队的胜利,将得到人们的赞美,这能从位于伊朗波斯波利斯的波斯人宫殿墙面浮雕装饰中见到。位于罗马的图拉真凯旋柱上的浮雕刻画了图拉真胜利征服达契亚(今罗马西亚)的详细事迹。
一件艺术品还可以是一个法律文本,比如真实存在的《汉谟拉比法典》。而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1441)所画的乔瓦尼·阿尔诺芬尼(Giovanni Arnolfini)与珍妮·塞纳米(Jeanne Cenami)在他人见证之下交换结婚誓言的场景,也成为一桩婚姻证明。艺术品还用于记录人物(在画像和自画像中)、地点(在风景画和都市风光画中)和事物(在静物画中)。
但当我们把艺术品当作历史时,要多加小心。虽然像古老的谚语所说的那样,“一幅画抵得上千言万语”,留存至今的绘画、雕塑和建筑却并不能提供完整乃至公平的历史原貌。这种不可避免的偏见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在艺术领域中的那些“经过选择而得以留下的”东西。宫殿留了下来,而私家住宅很少存世。宗教机构积极地出资制作艺术品,而世俗的组织却很少这样做。特定文化的艺术品,比如古代埃及,倾向于用耐久性材料制成,并期望能够永远存留下去;相比而言,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则用无法长久保存的材料制成,仅希望其能用于仪式和庆典之时。他们的那些木制品或面具,没有一个想要展览在博物馆里。
(二)关于艺术的问题
以下是几个关于艺术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思考、牢记、考虑并进行讨论。对于这些问题,并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
1. 艺术和美:艺术品一定要是美的吗?一定要漂亮?思考一下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的名画《游艇上的午餐》(Luncheon of the Boating Party,1881),这位画家说艺术品应该“漂亮”。但是,也考虑一下多那太罗(Donatello,1386—1466)的《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1453—1455),其中的人物很难被认为是“漂亮的”。这也引发了第二个问题。
2. 艺术和情感:一件艺术品必须要传递情感,或者引发情绪性的回应吗?《抹大拉的马利亚》制造了源于欣赏者内心深处的反映。但是,为了这个原因,或更胜一筹的,是例如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的《灰色的彩虹》(Greyed Rainbow,1953)吗?
3. 艺术和信息:艺术作品一定具有含义?必须传递某种信息?它应该告诉欣赏者一些内容?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作品自身就必须制造全部的信息吗?还是欣赏者应当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得到更多的东西?每位观看作品的人都能从波洛克的画中看出不同的内涵—那些只对观看者本人重要的含义。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曾说,那些你用自己的头脑创造出来的,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4. 艺术和手工艺:是否应当在艺术与手工艺之间做出区分?在纯艺术和民间艺术之间呢?纯艺术能比手工艺或民间艺术或是所谓的原始艺术享有更高的地位吗?如果一名艺术家在具有使用功能的物体,比如一个用来放食物的盛器表面作画,会降低创作的“艺术性”吗?
5. 艺术和技术品质:手工技艺的优劣是评判艺术家的合理标准吗?一件被认真、熟练而精确加工过的艺术作品是不是比没有被这样加工的作品更好?技术水平对一件作品的价值而言,到底达到怎样重要的程度?还是说只有创意是最重要的?从历史角度来看,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并未完成的作品毫无价值;只有到最近一段时间,大师们未完成的或是用作准备的草图才被认为是有价值的。
6. 艺术和规则及理论:艺术作品能按照规则或理论创造出来吗?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与创新之争。二者中的某一方更胜一筹吗?今天,我们更崇尚创新,但在旧时,遵循固定的规则才更符合标准,特别是当艺术用于反复说教之时。因而,大量关于基督和他母亲马利亚的描述都非常相近,无论是在君士坦丁堡的一位拜占庭艺术家那里还是在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艺术家那里,这能使没有文化的观众一下子了解作品的宗教主题。
7. 艺术和审查制度:应当有对艺术作品的审查制度吗?如果有,又应由谁来制定?如果不该有,那你对那些冒犯人群的作品又怎么看—不论是无意还是故意?政府在支持艺术方面的角色是怎样的?
8. 什么是你对艺术的定义?美学成分是否是必要的?你的观点基于怎样的基础?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8—1987)曾说:“艺术是那些你能够侥幸成功的东西。”
二、其他艺术门类
显然,艺术的特定方面将吸引人类天性中非常基本的、由衷的本性。因而像达·芬奇、伦勃朗(Rembrandt vanRijn,1606—1669)和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家就被全世界公认为天才,包括那些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共同的联系,人人都有的本性。在音乐天才方面也是同样,比如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文学天才方面也是,比如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确实,人们创造出的艺术品提醒我们,那些令我们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性要多过使我们产生分歧的差异性。然而,正是那些差异令生活如此精彩,并促使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感受新事物。
(一)音乐
音乐弥漫在我们的生活中,在电视上、广播、电影里,还有电梯和商场中。MP3(一种能播放音乐文件的播放器)的成功以及iPod(苹果公司音乐播放器)的惊人大卖证明了我们无论在何地都希望有音乐伴随左右。
音乐是一种暂时的艺术,只存在于时间中。这是需要材料最少的艺术形式,基本元素只是声响与沉寂。音乐中的沉寂是艺术家用否定的空间,或非占有的空间来进行对话的表现。罗伯特·格林伯格(Robert Greenberg,1954— )在《如何聆听伟大音乐》(How to Listen to Great Music,2011)一书中提出:“我们天生就具有聆听和创作音乐的能力。”我们都准备好了去享受音乐,去深入地感受它,去用尽管不太容易形容却非常有力量的方式对音乐做出回应。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对视觉艺术和舞蹈做出回应,会个人化地、主观地、印象化地以及感情用事地回应音乐作品。
格林伯格书中的一篇文章“年轻人的音乐会”中提到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1918—1990)将音乐的意义描述为“当你聆听时让你感觉它的方式”。对于欣赏音乐和音乐本身而言,基本的是其表现的感觉和我们听到之后所产生的感觉。尼古拉斯·库克(Nicholas Cook,1950— )在《音乐:一个简单的介绍》(Music: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1998)一书中强调音乐与社会的联系。库克提醒我们,音乐深深地嵌入了人类文化中,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音乐被用作各不相同的目的。他还提示,尽管“每种音乐都是不同的”,但“每种音乐都同样是音乐”。我们或许发现这具有睿智的说服力。我们也可能会说:“当然,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种类的音乐在被人们演唱和演奏着。”此外,我们还会奇怪地发现自己恐怕只对有限的几种音乐感觉舒服,甚至只觉得某种特定的类型才是自己心中所认为的“我们的”音乐。
布莱克本所划分的第一类问题包括:我是什么?我是否可能幸免于自己身体的死亡?在身体死亡之后,我会到哪里去,会变成什么样?我经常(或大多时候)出于自身兴趣而行动吗?我怎样理解他人并与他们进行交流—他人是独特的个体,并与我不同?
布莱克本所划分的第二类问题包括:世界为何存在?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自然是由什么构成的?自然为何持续地存在并用现在的方式发生变化?我们能不能真正弄明白世界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以及它将变成什么样?
此外,他划分的第三类—关于我们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问题,包括以下这些:我们是否能够确定地以世界“真实”的情况来感知它?我们实际上对世界—以及对生活在世界上的他人,到底有多少认识,是什么种类的认识?我们能否超越个体的、特异的和“主观的”对世界的感受?以上所有问题都无法从根本上予以回答—即无法用确定性的答案回答。
布莱克本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也很有趣)的问题—“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广泛又带有几分抽象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被回答以及被怎样回答真的很重要吗?是否存在一些实际的原因来让我们对哲学问题感兴趣?布莱克本在两方面做出了回答。首先,我们或许会对这些问题的内容或是问题本身感兴趣—因为它们固有的趣味性。这一回答并不关乎哲学问题到底是否有用或有实际意义,我们是否能用它们来“做”什么。我们反而可以仅仅因为它们有意思、思考它们非常好玩,或是因为这些问题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并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而对其加以关注。
其次,即使哲学问题并非立刻具有实际的效用,它依然因为反映了实际而具有价值。思考做了什么事将影响我们如何去做或者我们是否还要继续做这些事情。如果我们接受布莱克本“我们活在一个思想体系中”以及这样的体系影响我们如何在世界中生活这一观点,那么我们或许会倾向于进一步地接受他的概念,那就是我们生活和思考的方式可以变得更好或更糟,“通过我们沉思—仔细思考的价值观”。
(四)宗教
宗教包括一整套关于起源、目的、宇宙的本质以及人类在其中所处的位置等信仰问题。在宗教术语中,宇宙被视作由某一超自然的存在或组织创造的产物,创造者通常被定义为神,或是一系列的神。宗教还涵盖一套关于通向神性的信仰和态度,其中包括某些实践,例如崇拜并遵从教义。与宗教相关联的是社会及政治信念、哲学主张、法律、习俗、仪式,以及合乎《圣经》或其他宗教文本要求的行为方式。
宗教与神话相连,即与由世界范围内人们编写并传承的传统故事相联系。“神话”既有贬义的、否定的,也有非贬义的、中性的意义。这一术语在此表明神话故事与表达自身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任何个人或文明产生联系,不论这些神秘的故事是否基于真实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宗教包含典型的对信条及传统的承诺感,其中包括一系列为表达对神圣的崇敬和告慰之情的虔诚仪式和实践。它还会带给信徒们诸如敬畏和恐惧、尊崇和爱等感情,无论他们是独自一人还是与教徒们在一起时。由此而来,宗教影响了人们的行为,特别是他们和其他人的关系—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在蒂莫西·比尔(Timothy Beal)的《圣经的兴衰》(TheRise and Fall of the Bible,2012)一书中,“宗教”一词的拉丁语起源被描述为兼有religare(重新捆绑)和relegere(重新阅读)的意思。通过对第一种词源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宗教涵盖了一套与信仰、传统、价值观、实践和经文的依附关系。所谓“捆绑”还指那些同样与某一宗教传统相联系的人。在思考来自“relegere”的第二种词源时,我们直接想到了阅读和重新阅读宗教的神圣文本以及它的传统和实践。第一种词源强调宗教体验的群体维度,第二种则指向阅读经文和传统,包括翻译和再度翻译。
宗教远不只是一套信仰或一套传统与仪式。宗教作为一种生活的方式,被人们的艺术、音乐和文化实践所捕获。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宗教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在朝圣、祈祷和宗教供奉的过程中,为艺术提供了图像、声音和语句。神学是一种研究神圣本质的学问,规定了宗教实践、精神信仰和社会行为的准则。举例来说,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对遗骸能有效治愈人心的信仰,引发了朝圣这一实践,并由此创造了教堂和主教坐堂。在这些地方,遗骸能够被人们朝拜,朝拜者的精神能够获得圣徒或神圣的人们的帮助,并与他们产生联系。
不同的宗教具有非常不同的美学观念,赞扬各种不同的美的形象,例如裸体像被古希腊的庙宇雕塑和印度的印度教所赞扬,但在基督教教堂和伊斯兰的清真寺里却并非如此。实际上,在伊斯兰教朝拜的场所,任何具象化的图形都被禁止,因而伊斯兰的清真寺都是用几何图形设计,以及从神圣经文《古兰经》(Quran)中摘录的语句作为装饰。在美洲原住民的观念里,在一间永久性的建筑中朝拜和建造建筑本身都是不恰当的,他们更倾向于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朝拜并与神进行交流。
四、结语
人文通史拓展了我们的经验。这些学科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深化了我们的理解力,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力,给予我们努力以回报并满足我们的渴望。人文通史使人惊讶和震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智慧,也带来安慰。它们扩大并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并最终令我们成为更加充实和深刻的人。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