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 1680—1785

    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 1680—1785

     

    编辑推荐——慧眼看PDF电子书

    海内外研究清帝南巡的第一部专著!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不只是野史与逸事,更是一场轰动当时、改变后世的政治剧!

    深度探析清朝的统治机制,中译本首度问世!

    内容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十八世纪清朝统治的历史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作者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张勉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副教授。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历史学博士,师从周锡瑞、高彦颐等中国史研究名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6至19世纪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目前主要关注盛清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物质文化。

    董建中,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译有《州县官的银两》《自贡商人》《君主与大臣》等。

    目录——慧眼看PDF电子书

    致 谢

    绪 论

    家产—官僚制帝国:前近代国家形成的一种模式

    嵌入了民族意义(意识形态)的家产制

    清民族—王朝国家的系谱

    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形成

     

    第一章 巡幸的历史与多重意义

    上古的出巡、狩猎与战争

    战国时期巡狩的“开化”

    作为君主—官僚间紧张关系突出表现的巡狩

    帝制官僚与对巡幸的贬斥

    帝制联盟与执着于季节性迁移

    明朝的巡幸

    结论

     

    第二章 “法祖”:巡幸乃民族—王朝原则(1680年代和1740年代)

    进谏与因应之一:康熙皇帝最初的南巡(1668—1671)

    康熙皇帝恢复巡幸(1680年代):经典模式?

    乾隆皇帝恢复巡幸(1740年代):家族的传奇故事

    进谏与因应之二:汉御史的抗议(1758年12月)

    乾隆皇帝评论妥 帖睦尔(1767年):历史的回响

    结论

     

    第三章 将朝廷置于马上:移动朝廷的后勤与政治

    皇帝的扈从与巡幸路线

    安排驻跸事宜:一种旗务

    作为武力象征的营帐

    以战争规模动员各省

    应对大众的南巡认识

    结论

     

    第四章 安不忘危与帝国政治:战争、巡幸、武备

    乾隆皇帝推崇军事价值(1785年)

    忧惧八旗衰落(1670年代—1730年代)

    乾隆初年的军事危机(1730年代—1740年代)

    作为满洲人尚武习惯的巡幸

    领导层危机与八旗持续衰败(1750年代)

    南巡与准噶尔问题(1750年代)

    帝国与南巡中的耀武扬威(1762年)

    结论

     

    第五章 “还淳返朴”:南巡与商业化时代精英内部竞争

    培植商业财富

    乾隆皇帝抑制奢靡的话语

    士人的焦虑与皇帝话语的“为我所用”

    结论

     

    第六章 南巡的文化包容:推崇诗歌与迎合汉学

    召试

    推崇诗画以笼络精英

    苏州的文化经纪人沈德潜

    苏州紫阳书院与迎合汉学

    模棱两可的迎合

    结论

     

    第七章 乾隆皇帝巡幸江南的诗歌写作与政治

    愉悦在前:皇帝的矛盾态度

    精英文化内部的紧张:十八世纪对“抒情论”的贬斥

    解读乾隆皇帝南巡诗作

    初相遇:在江北厘定“江南意”

    与金山相遇(一):引出景致与否认欲望

    与金山相遇(二):调和并抒怀月下长江

    日益深入:宣称勤政,拒斥愉悦

    正统话语:马上“观民”

    结论

     

    第八章 大众认识与民族—王朝政治至上(1765—1785)

    乾隆皇帝水利认识的再考察

    政治至上(1770年代)

    对民族—王朝合法性的侵蚀(1765—1778)

    民族—王朝回应之举:恢复巡幸(1780—1785)

    结论

     

    尾 声 最后的巡幸(1800—1820)

    民族与清统治的历史机制

    附录 A 乾隆南巡的地方备办情况

    附录 B 乾隆南巡全部支出的估算

    附录 C 南巡召试的量化分析

    征引文献

    索 引

    译后记

    前言——慧眼看PDF电子书

    乾隆皇帝的南巡,在当时,首先乃政治上非同寻常之事。南巡的消息在整个清帝国以及亚洲沿海和大陆都有反响。日本的德川幕府(1600—1868),从停靠大阪的中国商船上的水手那里得到情报,了解到了经由江南的乾隆皇帝的长期行程。 朝鲜使臣在他们的日记和官方报告中对南巡有记载。 内亚的首领和高僧——包括六世班禅罗桑巴丹益西(1737—1780)——自然会了解南巡的情况,因为有时候他们是乾隆南巡时的扈从。时至今日,南巡的景象依然能牵动大众和历史的想象。的确,每一位清史(1644—1911)乃至中国史的研究学者,多少都知道一点1751—1784年间的乾隆六次南巡。 同样广为人知的是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 然而,正如著名清史专家郭成康所说:“对南巡,人人都可以说两句,但是还没有人做过深入的研究。”我的研究,旨在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上,填补这一空白。

    让我们先对乾隆南巡“说两句”。南巡旷日持久,乾隆皇帝及相当大规模的扈从花上三五个月的时间,巡历帝国最繁荣和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见图1和表3.1)。从出巡路线可以看出,乾隆皇帝及扈从走陆路,经直隶、山东、江苏北部,到达清河县(今天的清江)的黄河和大运河交汇处。乾隆皇帝视察那里的堤坝塘堰等综合水利设施。渡黄河后,这一移动的朝廷向南,乘船沿大运河,前往主要的县、府等治所,如宝应、高邮和扬州。就在扬州以南的地方,御舟过长江并在常州、无锡、苏州等沿线重要城市停留,之后到达浙江。在浙江,皇帝一行继续向南,过嘉兴府,接着向省城杭州进发,在那里乾隆皇帝举行召试,检阅地方军队并游览城市景点,包括著名的西湖。在后四次南巡期间(1762、1765、1780和1784),乾隆皇帝前往海宁县视察沿杭州湾的海塘,然后去杭州。1751年,圣驾从杭州出发,渡过钱塘江,这样乾隆皇帝可以亲祭位于绍兴府、传说中的圣君大禹的陵墓,这是皇帝行程的最南端。(1751年后,乾隆皇帝再未前往绍兴。)

    返程时,皇帝一行北上,沿大运河到长江南岸的镇江府,然后向西,走陆路至前明的都城江宁(今天的南京)。这里乾隆皇帝又一次举行召试,检阅军队,参观该城的历史古迹。接下来这一移动的朝廷折回镇江,过长江,继续沿大运河北上,到达与黄河的交汇处。从1757年第二次南巡开始,乾隆皇帝及贴身扈从在山东—江苏交界处与皇太后一行分开,走陆路到徐州,视察该地区的重要水利设施。在返回大运河后,皇帝一行乘船继续北上至德州,最后回到北京。皇太后的船队返京时常常更为从容,通常比皇帝晚一些日子才回到京郊。

    1751年首次南巡,乾隆皇帝在主要城市停留时间很长:杭州九天、苏州八天、江宁四天。除参加上述精心编排的大众欢庆仪式外,他还做了许多事情。其中,他视察水利设施、祭祀地方神祇、陟黜地方官员,接见地方名流,予以各种恩赏,招揽学术和文学人才,检阅军队以及参观景点和历史名胜。

    获取正版《马背上的朝廷》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07-0309:19: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00703096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