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精神 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大学的精神 教育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

     

    编辑推荐——慧眼看PDF电子书

    ◎你困惑的教育问题,西方名校是如何解决的?在国内教育问题盘根错节、争议不断的大背景下,本书深入探讨每所大学的历史沿革、教育制度、精神理念,为教育者、学生、家长提供了反思与讨论的优秀范例与方向。

    ◎全方位了解世界名校。历时7年,追寻7所世界名校: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耶鲁、牛津、剑桥、海德堡。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与追求,如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本书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等形式拿到新鲜、全面的一手资料,是国人了解世界名校的优秀读本。

    ◎精英学生,都在如何生活与学习?不同的大学,赋予了学生不同的精神气质。在这7所大学里,最强的大脑在如何探索知识?灵性的人格又如何养成自我?看看在名校里的学生,他们是如何养成自己。

    ◎关于“如何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它总结为,“教育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更多人燃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长存于内心。

    内容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本书作者历时7年,通过实地探访,集中采访大学校长、学院领导、教授、大学学生等,追寻7所世界名校的魅力与品格、积淀与气质:

    代表精英意志的哈佛、培养社会领袖的耶鲁、作为硅谷心脏的斯坦福、成为现代绅士摇篮的牛津、为读书而生的剑桥、思辨之地海德堡、让梦想起飞的麻省理工。

    从氛围到环境,从历史到现实,从制度到精神,本书对这7所世界名校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首先为国人真正了解它们提供全面、翔实的一手资料。同时,面对国人对于大学生培养、大学定位、教育体制等问题的争论,本书能为国内教育实践者、大学生、学生家长等反思教育现状提供优秀范例与方向。

    当然,本书更加倡导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不应该被限定于一个时间段。读书求知,这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也许并不依赖于外部环境,不在于你在哪里读大学。阅读本书,可以帮助更多人燃起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这种智识生活的愿望长存于内心。

    作者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蒲实,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工作至今,任主笔,一直从事国际政经、文化与科技报道。封面代表作品包括《硅谷乌托邦》《美国之惑:特朗普时代》《“一战”百年启示录》等。

    陈赛,1978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自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至今,现任周刊主笔,《新知》杂志编辑。

    目录——慧眼看PDF电子书

    第一章哈佛大学:从绅士到精英

    美国的镜子

    处于守势的帝国

    在哈佛学什么

    以政治为业—一个专业学院的样本

    哈佛人劳伦斯·萨默斯

     

    第二章耶鲁大学:卓越灵魂与领袖的摇篮

    精英主义、公民使命与自由教育

    精英主义、自由教育和领袖的摇篮

    友谊与权力的传奇:耶鲁的秘密社团

     

    第三章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心脏

    梦想家的孵化器

    从工程师到企业家

    谢青:斯坦福与硅谷岁月

     

    第四章麻省理工:一个让想象飞翔的地方

    麻省理工学院的魔力

    麻省理工的人物

    下一站,火星

     

    第五章牛津大学:现代绅士的摇篮

    牛津的时间

    莫德林学院的时空

    基督教堂学院:消失的时间

    默顿学院:关于创造力

    财富的精神:牛津与世界

    走向开放的大学精神:寻找以赛亚·伯林

    牛津式的学问

     

    第六章剑桥大学:一个完美的读书地方

    剑桥神话

    800 年造就的精神地图

    理解一只蝴蝶的智力挑战甚于宇宙

    真正理解任何一种现象都是很难的

    剑桥的女孩、女士、女教授

     

    第七章海德堡大学:一个思辨之地

    寻找马克斯·韦伯

    海德堡:哲学家路过之地?

    海德堡大学:一所“很好”的德国大学

    前言——慧眼看PDF电子书

    文丛总序

    倡导生活与知识生产

    《三联生活周刊》创刊之际,为自己确立的定位很有想象力: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10 年之后,2005 年,抗战胜利60 周年。这本杂志做了一项挺有勇气的决定:用五期杂志的封面故事,做一个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纪念中国人民的奋斗与胜利。媒体对历史进行报道,并不稀奇,甚至新闻本身也经常自我标榜——“历史的草稿”。只是,当杂志已经运行10 年,各项报道手段日臻成熟,这个时候,周刊独特的新闻方法论对历史的发现与叙述是否有所贡献,以资证明自己存在之价值,才是挑战。

    新闻是历史的草稿,当然不错;只是,这部草稿的构成,是无数需要重新整理的碎片(新闻)。既如此,我们的历史报道,在尘埃落定、草稿成形,历史事实被无数学者再三甄别,意义与价值日益分明,共识逐渐形成之际,可否反转回来,仍然将宏大历史“碎片化”呢?——碎片化本身,是一种传播技术与手段。用这种手段让概念的历史“新闻化”,并借此重新回到陌生的历史现场。如此,宏大的命题在事实与细节背后,也在传播的快车道上,是双赢。

    主意既定,每期抗战主题封面之下,我们以一个“七天单元”承载对当期主旨之“事件报道”,其间“每天”单独成篇,每篇单独立意。有结构的七个“碎片”——历史现场的“事件新闻”,构成了战争不同时期的意义与价值,也构成了历史的连续性。

    其实,如果你有意将新闻或报道当作一项技术来研究,它也是常常会让人着迷的。

    2005 年,对《三联生活周刊》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创办10 年之后,它开始腾飞。杂志的销售量,当年翻番,并由此走上长时段的增长之路。为什么是这一年?很显然,我们被广泛关注的超大型的抗战历史报道,是重要原因。那么,支撑杂志起飞的历史报道,其成功,内在机理又是什么?我们的新闻方法论,最终自证了什么?三年后,清华大学邀请我去做演讲,分享《三联生活周刊》的新闻生产,到了这会儿,我找到了我们历史报道成功的原因。我们生产的不是新闻,而是知识。在这个急速变化的伟大时代,与时俱进的知识,是稀缺商品。所谓知识,简单说来,无非在对抗人类遗忘的过程中,比新闻存活的时间更长而已。也许,很偶然,有些知识,还能存活更长,成为常识。在21 年的时间里,《三联生活周刊》秉持着自己的使命:生产知识。这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我们有自己的方法论。

    当然,生产知识,对杂志来说,是理想与使命,它是否达成,有待更长时间与更多读者的检验。如何检验?这份杂志自身存续多长,以及它与读者、时代和国家形成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检验;把杂志有价值的内容编辑成一本本书——最基本的知识的载体,则提供了另一种检验的可能。

    现在,这些书,一本一本编辑出来了,它是否生产了知识,是否有可能更长久存续,且看时间的选择了。

    李鸿谷

    2016 年7 月31 日

    获取正版《大学的精神》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0-07-0914:55:25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00709146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