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慧眼看PDF电子书
1. 了解欧洲,从了解哈布斯堡开始;了解哈布斯堡,从了解家族全史开始
神圣罗马帝国、金羊毛骑士团、十字军东征、“日不落”帝国、三十年战争、一战……这些我们熟悉的名字和事件,全都与哈布斯堡家族有关。从13世纪到20世纪,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叱咤风云,家族中出了多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们通过征战、联姻统治着欧洲与新世界。这是一个一举一动皆能引发巨大连锁反应的家族,要真正了解欧洲,就不能避开哈布斯堡王朝。
从11世纪到20世纪,《哈布斯堡王朝:翱翔欧洲700年的双头鹰》讲述这个家族从兴起到衰落的全过程。这部哈布斯堡王朝史诗诉说着家族的传承、变革、动荡、起落,用家族内部视角,观看欧洲大陆千年来的兴衰起伏。阅毕这部史诗,我们对历史的感受将带上不同的色彩。
2. 历时近30年,在翔实史料中感知历史,用文学笔法写就千年兴衰
在近30年的时间里,历史作家卫克安奔赴世界各地,搜集考古和历史资料,从羊皮纸、手抄本、古老文书、画作、雕塑中,真切感知历史。他用历史的工具、考古学家的思维方法、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见解、艺术史家的眼界,以文学笔法重述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哈布斯堡王朝的伟业与失败、荣耀与羞辱、爱与恨、忠诚与背叛,一个个故事,一段段历史,全都展现在我们眼前。
此外,也不妨看看那50多页的叙述式注释。这本书的尾注,有如《玫瑰之名》中紧锁之门背后的图书馆,蕴藏着在正文里无法尽述的意图和洞见。
3. 传奇人物与动荡历史进程的交织
历史自有其发展的逻辑,但参与推动历史进程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操控欧洲历史的哈布斯堡家族,其成员个性鲜明,野心勃勃。疯女王胡安娜、堂吉诃德式的马克西米利安、因同茜茜公主的婚姻而著称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这些传奇人物的信仰、权谋、征战、爱恨、生死,都在有意或无意间改变了欧洲。他们既操纵着历史,又是时局的产物;他们汲汲于塑造完满的形象,但成败却要留给后人评说。与动荡的历史进程相互交织,他们的人生成为传奇,也见证了历史。
4. 探寻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秘密
哈布斯堡家族这个11世纪之初还不太起眼的小家族,是如何一跃成为历史的操控者,又是如何统治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帝国的?
卫克安的答案是,联姻,还有通过文化塑造家族形象。联姻令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迅速扩张,却也种下了家族衰败的种子。哈布斯堡家族深知,想象的力量往往能超越刀剑的力量,为王朝提供无形的保护。因此,他们缔造了庄重的仪式感,使用艺术作品彰显家族荣光,利用印刷品主张自己的权利……这些特别的手段,成为他们统治的辅助。书中的古老插图,正是他们统治手腕的注脚。
内容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在六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哈布斯堡家族这个11世纪末迅速崛起的皇族在欧洲叱咤风云,堪称历史的操控者。
在鼎盛时期,哈布斯堡王朝曾控制从奥地利到亚得里亚海,从北非到墨西哥的大片领土。他们以胜利者姿态征服半个地球,建立了头一个“日不落”帝国,将欧洲带入现代历史。这个辉煌家族的一个举动便可引发巨大的蝴蝶效应。哈布斯堡家族的斐迪南二世因宗教政策在波希米亚引起反抗,冲突演变成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改写了欧洲版图。为争夺西班牙王位,哈布斯堡王朝和波旁王朝引发大战,从1701年持续到1714年,将欧洲大部分国家卷入其中。即便到了王朝末路,哈布斯堡家族依然有撼动世界的力量,那规模惊人的“一战”,其导火索便是哈布斯堡末代皇储的遇刺。
人们对哈布斯堡家族的评价颇为两极,有人说他们是施行残暴统治的魔鬼,也有人说他们是无法融入现代世界的活化石……在这部史诗式的叙述历史中,广受好评的历史作家卫克安还原这一神秘家族的面貌,探索这群个性鲜明统治者的智慧、手腕、巧计,展现他们的荣耀、伟业与失败。
卫克安写的是历史,用的却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艺术史学者的视角。跟随他的脚步,我们将看到器物、文化、事件背后的深刻意涵,亲历哈布斯堡王朝这头翱翔欧洲700年的双头鹰从兴起到没落的全过程,并经由一个伟大王朝的起伏,感知欧洲大陆的兴衰。想要真正理解欧洲的读者都应该来读读这本书。
作者简介——慧眼看PDF电子书
卫克安,广受好评的历史作家,早年求学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及马德里大学。他撰写了多部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历史的著作。他的近作是与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合著的《战争之路》(The Road to War)。他的博学睿智,奠基于扎实的研究和广泛的游历。为写作《奥斯曼帝国》(The Ottomans)和《哈布斯堡王朝》,他奔赴世界各地,对土耳其、北非、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捷克共和国、奥地利、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历史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他现定居于苏格兰的邓弗里斯郡,执教于斯特林大学。
目录——慧眼看PDF电子书
引言
致谢
序言
1. 鹰堡(1020—1300)
2. 我们的事业(1300—1400)
3. 普世帝国(1400—1500)
4. 金色男人(1500—1550)
5. 决不妥协的血战(1550—1660)
6. 幸运的奥地利——幸福的国度(1660—1790)
7. 最后的侠士(1790—1916)
8. 奥地利的终结:真的结束了吗?(1916—1995)
家谱
注释
专有名词对照表
前言——慧眼看PDF电子书
爱德华•吉本在他的自传中有一段自述很有名,在那个段落中他写明了《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思想萌芽进入他头脑中的时刻。同吉本的大部分作品一样,这本自传也是对事实的精美加工,但某本书的著写源自一刹那的灵感一说至少在我看来是不假的。我的这本书开始于位于格拉纳达的查理五世宫殿的一个狭小房间里——这里的风格同摩尔人纳斯瑞德宫殿的金碧辉煌格格不入。
阿尔罕布拉档案馆摇摇晃晃的古老桌子上,堆放着各种历史记载和图书目录。人们常说文献有“霉味”,但我想第一个使用这个词的人肯定不会天天在这样的环境里,闻着陈旧羊皮纸散发出的有机物气味——格拉纳达的夏天让这种气味愈发浓重。
一天天过去,我越来越不愿意去爬那绵延的库埃斯塔•德•察皮兹(Cuesta de Chapiz)山路,去到那“宽恕之门”(Gate of Pardon,门上面有“法蒂玛之手”)。在去的路上有一些石凳,石凳的后面流淌着一条浅溪。溪水的声音和气味是对爬坡疲劳和沉闷的最好解药。有些早晨,我会推迟阅读那些刺鼻的文本,在山脚下的广场品尝一杯柠檬冰沙。但后来,我更喜欢在到达山顶前驻足一阵,读读信,写写信。在一家廉价平装书书店,我发现了唯一一本看似还可能有趣的书,书皮有些破旧,是一位奥地利作家作品的英文译本——书的作者是亚当•万德鲁兹卡(Adam Wandruszka),书名则是《哈布斯堡家族》(The House ofHabsburg)。因为我也是天天埋头研究哈布斯堡家族,所以我花了100 比塞塔买下了这本书。在凉爽的石凳上我飞快地阅读了前几页,到达我在修道院的房间时已经很晚了,在那里我又一口气读完了剩下的部分(书本身不是很厚)。那个下午,那些手稿似乎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了。在我开始填写档案卡时,我脑中不断回荡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哈布斯堡家族会是这样的?他们为什么在山下的城市修建了那座大教堂,摧毁了古老的清真寺(当然,原因也可能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他们把壮观的总理府大楼建在努埃瓦广场(Plaza Nueva)的另一端?有一次,我在那里品尝柠檬冰沙时,那里的档案管理员告诉我(可能完全是不真实的),他们每天都在与老鼠竞赛,看能不能在老鼠将这些资料文本吃掉之前将其整理出来。
因此,这本书开始于西班牙。时至今日,我仍然在使用那些日子里制作的文献卡片和笔记。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关于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书籍,同样,关于其奥地利堂亲的书籍也屡有出现。但关于这两个家族分支的英文作品却很少见到。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对于我来说是谜一样的存在,只是从我的外祖母给我讲述的,她在奥匈帝国度过的少女时代的故事中听到过片段。我记得有一次我曾经说她是德国人而不是奥地利人,她一反常态地愤怒。直到许多年后,我才知道这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在收集材料、寻求我最初问题的答案之余,一直在奥地利和西班牙工作,当然也去过许多其他国家。这本书是我的部分答案。说它是部分答案,是因为一个人倾其一生也不可能就这个问题给出完整的答案,当然也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个人的局限。我没有掌握所有的相关语言:伟大的奥地利学者普里布拉姆(A. F. Pribram)在上世纪20 年代早期告诉年轻的英国学者麦卡特尼(C. A. Macartney),他若想胜任这项工作,就需要具有14 种文字的阅读能力(我认为这一数字还没有包括奥斯曼土耳其语和伊比利亚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关注和兴趣很自然地发生了改变。当我沉浸其中时,我开始从哈布斯堡家族的角度去看事情,所有那些曾经(从外部角度)看似平庸、荒谬的事情,原来有着那么多的深刻内涵。我意识到,如果我也可以将家谱追溯到700 多年前,感受到自己同那些逝去的先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我同样会对过去有不同的看法。当然,我不是要谄媚君主制,这是我所读到的大部分相关书籍的基调,深入阅读本书的读者会发现这远非我的观点。按照奥地利人的说法,我本质上是“红色”,而不是“黑色”。但这并不妨碍我去欣赏哈布斯堡家族几个世纪以来在棘手的领域中施展出来的手腕和专业才能。
本书的写作始于格拉纳达,然后缓慢地向中心腹地(维也纳)推进。其实,本书的推进还有另外一个维度。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哈布斯堡家族通过一种符码暗中表达了他们的使命感和政治目标。这种符码的使用者彼此心照不宣。例如,关于哈布斯堡家族曾经被“上帝之手”触碰过这种信念。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家族中没有一个人明确地声明过这种信念。他们会间接地谈论使命,服从上帝的旨意等内容。但是在图像中,我发现这种含糊其词的情况完全不存在了。艺术家们描绘的王朝成员,或是触摸着全能之主的手,或是沐浴在圣光之下。此外,这些图像在不同的时代反复出现。我在维也纳买的明信片上面,弗朗茨•约瑟夫像天堂的云彩一样飘浮在他的军队之上,就像他两个世纪前的先人利奥波德二世一样。起初,我觉得这只是巧合,但后来我慢慢地明白,这不是偶然。通过赞助甚至审查,哈布斯堡家族保证了自己“正确的”形象被呈现给世人。循着这些线索向前追溯,这些图像渐渐地消失在遥远的中世纪,远在马克西米利安之前(这本是我最初的时间起点),一直回到瑞士布鲁格(Brugg)山上的那座小城堡。这一历程限定了本书的形式和时间跨度。
许多年前,在剑桥,别人指着一位精神矍铄、脚穿着笨重棕色大靴子、正自信地大步走在街上的老人告诉我:“那就是约翰• 萨特马斯博士,最后一位行走的历史学家。”萨特马斯博士的学生们被要求一定要到实地去考察,以便对过去的真实轮廓有所把握,然后再深入文献学习研究。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但他的这一形象和他的有效研究方法留在了我的头脑中。我努力走访了尽可能多的哈布斯堡家族的遗迹,这一做法的回报远超我的想象。通常,当地热情的研究人员会对来访者敞开胸怀,来访者也大可探究当地传统。我经常在实地考察后发现泡图书馆的学者们提供的版本并非准确无误。也许我的实地考察不能算作骑士对圣杯的寻求之旅,但至少也是一次次探索发现之旅吧。
要应付如此庞大又如此朦胧的王朝,我意识到,仅使用一般的历史学工具是不够的。所以我尝试使用一些考古学家的思维方式,一些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见解,以及艺术史学家的眼界;但同时也意识到这多少是专业知识的一种欺诈性累积:与其说是深层知识,不如说是一种花式舞蹈。虽然我并没有完全掌握这些技术,但它们为我收集的大量资料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如果说我只是这些学科领域的一个游客,那么显然我是带着尊敬和感激之情完成了我的观光。
以上是初级层面的冲突。我想我曾经读过1850 年后出版的用至少四五种文字写成的关于哈布斯堡家族的书籍,1850 年之前写成的书籍我则进行了选择性阅读。名单上的人现在扩展到四个了。为什么要再添加一个呢?简单地说,因为没有人完全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个人最喜欢的亚当•万德鲁兹卡(自从在格拉纳达的第一天我就喜欢上了他)和埃文斯(R. J. W. Evans)的作品都不能充分地满足我,而我努力在做的其实是在他们的身后孜孜以求,为他们已取得的成就填补空白和细节。但至少在一个方面,我认为自己挖掘了丰富的矿脉,也体现了本书的价值——没有人对哈布斯堡家族对图像和文字的使用进行过合理的研究。
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我的大部分论点都是视觉性的,是关于图像的解释;而且,我在文本中提到的图像比列出的图像要多得多。是只谈论那些出版经济学允许印刷的少量图片,还是先展示诠释那些少量的图片,进而用相同的方法引领读者去感知更多的图像?我必须在这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对于那些我在文中提到但是没有列出的图片,我努力给予充分的诠释,以便这方面的爱好者可以自己发现这些图片。但是,我有一个原则,任何我没有看到或未经我仔细研究的图像,我绝不会在书中谈论。
最后,关于本书的结构。这里既有文本,也有次文本。在文本中,我着重于叙述,有展望也有回顾,寻求去感知、去呈现一种模式。但是,本书的注释也不仅仅是学术符号。注释在话语的草原上徘徊,追逐野兔或树上的浣熊。它们比表面的文本为我带来了更多的愉悦感。这就像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的《玫瑰之名》(Name of the Rose)中紧锁之门后面的图书馆一样,那里才是真正的行动之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