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黛博拉·布卢姆的重要著作。
深入挖掘美国食品监管的历史起源。
完美呈现了哈维·威利鲜为人知又精彩动人的故事。
细节丰富且极具可读性。
19世纪末,美国的食物变得愈加危险甚至致命。牛奶和肉类常用甲醛来保存,而后者通常用于尸体防腐;啤酒和葡萄酒用水杨酸来保存,那是一种药用化学物质;罐装蔬菜用硫酸铜来绿化保鲜,可它本身是一种有毒的金属盐;腐臭的黄油经由硼砂处理可以继续食用,而后者本来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清洁用品。食品制造商则明目张胆出售有害产品,却不会受到监管,也无需接受检查,在他们眼里,利润比顾客的健康更为重要。
为检验这些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危害,为推动食品安全立法,为完善食品监管,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农业部化学家哈维·威利进行“试毒小组”试验,领导了长达30年的食品安全征战,本书讲述了这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还原了一段几乎已被遗忘的历史。有两个因素促使我们认真阅读这本书,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具有普遍性,它不分国界,关系到我们每个的切身利益,了解食品监管的历史至关重要;二是威利的故事具有普遍性,惠及公众的一项改革事业要想成功,是极为艰难的,威利遇到的阻碍,遭遇的挫折,收获的支持,取得的成功,可以作为一面镜子,既昭示未来,也给后继者以经验和启发。
内容简介
在《试毒小组》一书中,黛博拉•布卢姆为读者讲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为争取食品安全立法,为完善食品监管,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公民利益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这些斗争的发起者和引领者是站在消费者一边的化学家哈维•威利。威利原本在普渡大学任教,于1883年被农业部任命为首席化学家。此后,威利就推动该机构有条不紊地调查食品和饮料欺诈行为,调查涵盖了从黄油、香料到葡萄酒和啤酒等五花八门的食品饮料,对美国食品供应情况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有些内容骇人听闻。为了测验添加剂的危害性,威利甚至招募志愿者,在农业部化学局进行人体试验,因此被称作“试毒小组”,这也是本书书名的由来。
威利对食品和饮料的调查以及对这些危害人身行为的批评谴责,既激怒了食品制造商,也惊动了那些极具商业头脑的监管者们。尽管饱受压力,但他拒绝停止研究,哪怕其所得出的结论让强大的公司和政治利益方蒙羞。在呼吁纯净食品的运动中,正是通过以威利为首的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美国首部《纯净食品药品法》才得以诞生。威利等人的不屈抗争,则无愧于消费者保护这场漫长战役的先驱称号,而至今,这场战役仍然没有结束。
作者简介
黛博拉·布卢姆(Deborah Blum)是麻省理工学院KSJP项目负责人,Undark杂志出版人。布卢姆于1992年赢得了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她还为《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探索》《健康》《当今心理学》《琼斯妈妈》《卫报》等多家报社撰写科学调研类文章。她曾担任国家科学作家协会会长,现为美国科学进步协会成员和国家科学院的终生顾问。其他著作包括《猴子的战争》(The Monkey Wars)《头脑中的性别》(Sex on the Brain)《下毒者手册》(The Poisoner’s Handbook)等。
译者简介
欧阳凤:硕士,人事部二级笔译,湖南女子学院文学院教师,教学与研究方向: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翻译史,翻译社会学等。翻译实践丰富,担任学校院报的英文编辑兼翻译,参与过省部级等多个项目的翻译工作,支持与参与省级翻译研究类课题多项,相关研究成果曾获“首届‘外研社杯’全国高校外语学科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一等奖。
林娟:湖北黄陂人,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专业方向英美文学与翻译。现为湖南女子学院英语专业教师,一直从事翻译教学与实践,参与多个项目翻译工作。
目录
里面有什么?我想知道!”
人物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化学荒漠
第二章 被欺骗、被愚弄、被迷惑
第三章 牛肉法庭
第四章 里面有什么?
第五章 唯有勇者
第六章 食品毒物课程
第七章 危言耸听的化学家
第八章 《丛林》
第二部分
第九章 毒物托拉斯
第十章 番茄酱和玉米糖浆
第十一章 找尽借口
第十二章 威士忌与苏打水
第十三章 爱情微生物
第十四章 掺假蛇
第十五章 犯罪史
后记
致谢
尾注
索引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