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瓦解,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研究。作者已出版的专著《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的内容,是探究帝国从衰落到瓦解的全过程,偏重于政治层面,而帝国的民族问题、外债问题、边疆问题、外交问题、教育的变革等,不能笼统地做定性的判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书在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晚期奥斯曼帝国六个具体问题提出独立见解,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国内奥斯曼帝国史和世界近代史的学术研究。
作者简介
王三义,生于1968年,甘肃省清水县人,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世界近现代史、帝国兴衰史,出版专著《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晚期奥斯曼帝国研究(1792-1918)》。另有译著《伟大属于罗马》,文集《学问与饭碗》、《兴废与进退》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晚期奥斯曼帝国史》《奥斯曼帝国政治制度研究》。
前言
自 序
研究“奥斯曼帝国史”是有难度的。奥斯曼帝国疆域辽阔,面积最大时有400万平方公里以上,是今天西亚、东欧、北非二十几个国家的领土总和,奥斯曼帝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然大物”。如果说把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算作帝国的形成,到1918年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前后有465年的历史。如果从1299年奥斯曼埃米尔国的建立算起,到1922年最后一位素丹被废黜,早期国家史和帝国史加起来有623年。研究“奥斯曼帝国史”的关键是其民族成分复杂、宗教教派多,帝国留下的资料庞杂,涉及的语言种类多,很不容易理解和把握。面对这个望而生畏的“研究对象”,常常让人想起“盲人摸象”的寓言。一般情况下,要么做帝国通史一类的浮泛介绍,要么是做具体的专题研究,做得好就是打几个“深井”,成为系统研究的基础;做得不好,就是零敲碎碰,几乎可以算“添乱”。
本人是起步较晚的研究者。2002~2005年,以“中东近代经济转型(1809~1938)”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初次接触晚期奥斯曼帝国经济方面的内容,后来的研究,或者着眼于奥斯曼帝国瓦解后的西亚、北非,或者局限于晚期奥斯曼帝国衰亡的过程。虽没有离开这一领域,但研究的功力尚浅,成果有限。在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课题“晚期奥斯曼帝国(1792~1918)研究”时,原计划完成12章,最后统稿时发现,其中十章内容构成一个整体,另外两章的体例则完全不同,无论如何没法放进去。从篇幅来说,十章内容已达到36万多字,只能考虑删减这两章。摘出的这两章中,一章专门讨论奥斯曼帝国的外债问题,一章专门讨论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大国的关系。笔者就帝国外债问题,相关内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做过一次学术报告,听取了同行专家的意见,修改成一篇论文发表。至于“晚期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大国的关系”作为课题来写时是按国别的,如奥斯曼帝国与英国的关系、与俄国的关系、与德国的关系等,字数较多,......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