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 不再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委屈自己,这是一句誓言

    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 不再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而委屈自己,这是一句誓言

     

    编辑推荐

    【不是所有的乖都应该被鼓励,不合理的乖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不做自己,因为那不够好。
    ·不敢拒绝他人,因为会给人“添麻烦”。
    ·不敢表露真实情绪,怕别人会不喜欢你、嫌你烦。

    ·无法信任自己,因为从小长辈只会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

    在你学会“顺从”“低头”和“看人脸色”的那刻起,真正的自我便被扼杀了。在“乖”的条条框框里,你总是做着违背着本性的努力,

    靠满足别人的需求和期待来换取爱与认可,独自在一段黑暗的旅途里,孤独奔跑了很多年。

    【通过顺从和付出换来的被爱,不是你找到自信和快乐的解药】 

    只因“乖”的内在,是被压抑的委屈、渴望和愤怒。越“乖”的人,自我认同度越低,越不快乐。

    【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  

    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多年来,他潜心研究心理学,擅长用心理学的理论解析现代人普遍关心的问题,本书正是他多年的心得。

    【写给面对在意的人时,自我的需求和感受低到尘埃里的你】 

    只需让内在的自己,安全地体验各种情绪,愤怒、恐惧、担忧、失望、悲伤、孤独……

    不再因为害怕它们的出现,做出讨好、顺从的怯懦选择,去容纳它们,而不是惩罚自己,即是让光照进内心的出路;

    若你还想拥有满世界的光,不愿再埋没你心底zui宝贵的能力和追求,就请大胆地去做“不乖”的自己吧!

    内容简介

    从小,被大人教导的我们都深信:“乖巧”就有理,“听从”便无罪。

    长大以后恍然发现,童年时期关于被表扬的经历,居然都只与满足了大人的期待有关——而不是你本来就很好。

    一直在压抑真实的自己,灵魂深处的不安感要如何摆脱?

    哈佛心理导师加藤谛三在本书中深层剖析了“乖孩子”在长大以后自我认同度低、迷茫、委曲求全、不敢走出舒适区等种种负面心理背后的深层心理成因,追溯到童年成长过程中抽丝剥茧,分析了家庭环境、父母的态度对成年后的你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找回自信、实现自我价值的处世智慧,鼓励读者摆脱父母和他人的期待,接受不完美却真实的自己,喜欢上自己,勇敢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

    作者简介

    加藤谛三

    193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社会研究科硕士。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同时还担任过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2016年被授予“瑞宝中綬章”大赏。

    著有《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互相伤害吗》《我们为何如此不安:哈佛导师给迷茫者的心灵地图》《性格中的蜜与毒》等数十部经典的大众心理读物。

    前言

    序言 幼年的心理创伤,支配人们的一生

    遭父母忽视的恐惧

    孩子心中怀着各种恐惧,其中一种就是害怕被父母忽视。对孩子来说,这是相当不得了的。这样的惧怕之心会使得孩子违背本性,更在往后的人生留下难以抹灭的后遗症,彻底支配着这个人。

    幼年时期曾经有过如此恐惧的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也不容易摆脱阴影。举例来说,这类人总是不断揣测他人心思,想方设法让对方把注意力停留在自己身上,或者总是替对方做牛做马。

    这样的人就算拼了老命,还是会陷入不安、忧烦无限的泥沼里。到后来,他们时时刻刻都得绷紧神经,原本应该办得到的事也变得无能为力,无法发挥出自己原有的能力。

    遭到忽视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他们老是紧张兮兮地怕被抛弃,这样的情绪让他们全身紧绷。当面对一个全新环境时,这类人不会尝试发掘自己的可能性,反而对新环境充满担忧。

    重压在心灵深处的恐惧在幼年时期相对严重,因为对孩子来说,他没有能力独自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无论事实上真的被忽视与否,关键是孩子本身就是感受如此。

    父母可以辩称自己抓狂的行为是一时情绪反应,不过孩子却无法这样理解。怀抱着“恐怕遭到忽视”这种想法的孩子,心理随时处在不安定的状态,总是跟有朝一日会被抛弃的不安感对战。人的内心越是不安,越是牢牢抓住对方不放。

    越是这样的人,对于对方的言行举止就越敏感。对方单纯的一句话或小动作,都会令他怀疑自己是否被讨厌。不安与恐惧越是强烈,越容易把对方的言行认定是对自己不利的,并感到自卑。

    怀着自卑感的人,之所以会过度在意自己的弱点,不安的情绪是其根源。当内心背负着可能遭到忽视的不安,对方的无心之言都会被他解释成针对自己弱点的责难。一旦与对方发生些许摩擦,他会立刻与自己的缺点联结,害怕自己可能会被抛弃,内心局促。相对地,成长过程中没有遭遇到可能被抛弃、没有这些不安的人则内心强大,什么都不畏惧。

    我个人的笔记本里,记录了一些关于孩子恐惧的文字,篇幅多达二百三十页。可惜这些内容的出处都不太确定,因为这些是我为了加强印象所记录下来的,例如以下这段:

    因此,能够很幸运地生于一般的良善之家,在相爱的双亲身边成长,这种人非常清楚谁是可以给予自己支持、安慰与保护的人,也知道在哪里发现这样的人……这样的经验让他确信,当自己陷入困境时,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一双值得信任的手援助自己,这种深信几乎接近潜意识。

    顺带一提,据说《圣经》里zui常出现的金句就是──“不要恐惧”。

    无法信赖自己,并轻视自身的苦楚

    恐惧是一大心理课题,世上有些人能够解决这道难题,也有人终其一生仍无法摆脱。能够无所畏惧地表现自己的人,便能体会到活着的快乐;与人面对面也敢呈现自我的人,心底会涌出一股强而有力的力量。

    相对地,一个害怕遭人忽视者无法打从心底信赖自己,因此会不知觉地绷紧全身肌肉。

    我会在后面篇幅提到,父母流露出不悦的态度,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拒绝”和“忽视”的信号。心怀畏怯,也等于无法信任对方。一个无法相信他人者,其实也无法信任自己。

    “信任自己”与“信任对方”是同时发生的。当一个人不相信对方的好意,就算对方是信任自己的,但他心中仍时时担忧对方会变心。

    无法信任对方,也表示内心充满自卑,仿佛在对自己说:像我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被信赖。然而,一个能信任自己的人,从内心就能感受到力量,也能自信地与他人互动,不会感到畏惧。

    在恐惧的笼罩下,人的心智会被削弱,遇到拒绝便会受伤,而为了逃避伤害,他的心灵采取被动的姿态。这样的人同时也会丧失驱动对方的能力。

    其实,迎合、怀柔、阿谀谄媚等并不是驱动对方的行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这本书主要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同时希望通过这些讨论与大家一起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潜力。如果忽视自己幼年时期留下的心灵创伤,一定会觉得生命空虚且没有意义、被自卑感纠缠不清,就会被心灵创伤支配一辈子。

    我也曾为此忧烦不已。有些人小时候深信当个“乖孩子”是幸福的条件,所以不断违背本性。为了这样的人们,我将在本书跟大家一起思考──对人而言,什么才是最佳的生活方式。

    获取正版《不乖:哈佛导师的自我突破心理学》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1-01-2211:06:16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10122111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