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伟大的作家之一”一个“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一部写给“文学脚注”的传记,一份永远“烧不毁的手稿”,一种“数字古典主义时代”的文学信念

    《狐狸》“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伟大的作家之一”一个“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一部写给“文学脚注”的传记,一份永远“烧不毁的手稿”,一种“数字古典主义时代”的文学信念

     

    编辑推荐

    ★   “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伟大的作家之一”

    南斯拉夫NIN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得主长篇力作

    《出版人周刊》《柯克斯评论》《新政治家》2018年度图书、入选国际布克奖短名单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1949年生于前南斯拉夫,内战爆发后流亡欧洲,一生反对战争及民族主义,致力于推动母语的开放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她坚持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写作,但拒绝承认自己是克罗地亚作家,而是将自己定义为“跨国界”或“后-国家”的写作者,并于 2017年参与签署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及黑山知识分子及公众人物联合发起的《共同语言宣言》。

    以自身经验为源泉,杜布拉夫卡多年来一直在书写“故国”“战争”“移民”“流亡”“同胞”,但她不甘于只做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不断深入“语言”与“叙事”内部,探索人类心灵的幽微角落与群体命运的无常瞬间,以复杂的结构、有力的意象、准确的修辞,将“历史”与“记忆”妥帖地安放在“文学”的世界,呈现了一种极具反思能力的移民文学样本,同时也是一部绵延无尽的命运组曲。

    杜布拉夫卡长年盘踞诺奖赔率榜前列,同时也是欧洲极为重要的知识分子型作家,《卫报》赞称杜布拉夫卡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十个蕞伟大的作家之一”,苏珊·桑塔格对她也极为珍视:“一个值得被仿效的作家。一个应当被珍惜的作家。”约瑟夫·布罗茨基更是不吝赞美:“看清这个世界的黑暗需要一双局外人的眼睛: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就是那个局外人。”

    ★   一个“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

    命运如纷飞的雪花,彼此粘连,相互附着;叙事如滚动的雪球,层层覆盖,重重掩饰。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也可视作六部交相影绰的中篇,但终,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命运彼此互文,密度极高的文本碎片层层嵌套,推演出“讲故事”这门古老技艺的核心秘密——

    “真正的文学之乐始于故事逃脱作者控制的时刻,这时它开始表现得像一个旋转的草坪洒水器,朝四面八方喷射;这时草开始萌芽,不是因为任何水分,而是因为对附近水分的渴求。”

    “说来说去,一个好故事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在光与影、隐藏与袒露、言说与沉默的交错中?或是用形式主义者的话来说,在材料的组织中?更何况:是我选择了皮利尼亚克的故事,还是皮利尼亚克的故事选择了我?我讲述的是皮利尼亚克的故事,还是我自己的故事?无论结局如何,皮利尼亚克的故事讲的不也是我吗?!皮利尼亚克的故事所蕴含的启示是不断变幻的还是一成不变的?读者和译者在故事的形成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对于皮利尼亚克的故事而言,我是个破坏者还是共同创作者?皮利尼亚克的故事材料对于我的价值,是否等同于索菲亚的简短传记和田垣的小说对于皮利尼亚克的价值?更有甚者,相当于索菲亚对于田垣的价值?”

    ★   一部写给“文学脚注”的传记

    献给与成千上万个外省女孩别无二致的索菲亚、由狐狸取走头颅放在刺猬脚下的作家皮利尼亚克、被纳博科夫用来命名新品种蝴蝶的多萝西、“我”的母亲、寂寂无名的俄罗斯先锋派儿童文学作家列文及其遗孀……

    人的一生不过是一系列脚注。我们都是脚注。文学脚注像训练有素的斗鸡一样为生存而战,在某个时刻决胜出谁把谁变成脚注,谁为谁作注,谁是文本而谁是脚注。我们都是行走的文本,我们穿行在世界上,身上粘着看不见的副本,那是我们自身的无数个修订版,但我们对它们的存在、数量和内容一无所知。我们用肉体承载着其他人的经历,而对这些人,我们同样一无所知。我们彼此粘连,像写着层层隐藏文字的透明纸页,我们所有人都生长进彼此,每个人都被秘密的漫游者独自栖居着,而我们,也栖居在别人家里。

    ★   一份永远“烧不毁的手稿”

    “世界是一片雷区,也是我们的家。”

    “历史像嗑南瓜子一样无情地蚕食着人类的生命,留下了一堆又一堆空壳。”——

    重要的是文本留了下来。就列文而言,留下的不是文本,而是文本的缺失,是一个洞,一个哈欠,一个能激发想象的苍白轮廓。文本的缺失、形象的缺失、音乐的缺失,是奖章的背面,也是时代的象征。文本的缺失闪耀着神奇的光芒,它跳动着,丝毫不失真实和生动。多伊夫伯·列文的故事不是真实艺术协会对官僚文化趣味的咒骂,也不是对假装恒定的制度的咒骂。那是一种形而上的咒骂(无论这听起来有多荒谬),它展示了想象和创造的力量如何超越了语言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手稿的确是烧不毁的。

    内容简介

    凭借着独特的智慧和叙事的力量,杜布拉夫卡带领我们从俄罗斯穿越到日本,从巴尔干雷区到美国的公路,从1920年代到当下,探索了叙事和文学创作的动力、移民的身份与处境、女性及其写作、战争后遗症、当今时代文学的处境等诸多命题。全书分为六章,在历史和地域之间交织跳跃,却信手拈来,游刃有余。杜布拉夫卡以各个文化中古老神话都具备的“狐狸”为原型,逐层揭示了“故事之为故事”的奥秘。

    作者简介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Dubravka Ugreši?,1949—2023),克罗地亚裔荷兰籍作家,出生于前南斯拉夫,在萨格勒布大学就读期间,主修俄语文学及比较文学,并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留校从事文学理论研究工作,于198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杜布 拉夫卡因公开反对战争及民族主义,遭到国内舆论的猛烈攻击,于1993年被迫离开克罗地亚。此后,杜布拉夫卡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1996年定居荷兰阿姆斯特丹,从事小说创作、文化评论、翻译、文学研究及编辑出版等工作,致力于推动母语的开放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

    著有《渡过意识之流》(Fording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谎言文化》(The Culture of Lies)、《无条件投降博物馆》(The Museum of Unconditional Surrender)、《多谢不阅》(Thank You for Not Reading)、《疼痛部》、《Baba Yaga下了一个蛋》(Baba Yaga Laid an Egg)、《狐狸》等作品,已被翻译为三十多种语言,获南斯拉夫NIN奖、奥地利国家欧洲文学奖、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获国际布克奖提名,入围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短名单。

    杜布拉夫卡坚持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写作,但拒绝承认自己是克罗地亚作家,她将自己定义为“跨国界”或“后-国家”的写作者,并于 2017年参与签署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波黑及黑山知识分子及公众人物联合发起的《共同语言宣言》。

    获取正版《狐狸》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12-0508:51:12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31205082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