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一部极简版的中华法系思想史。一个虚构案例,14份辩词,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以古代 “食人案”为原型,反映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等核心价值冲突,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一部极简版的中华法系思想史。一个虚构案例,14份辩词,直击中国法律的价值命门!以古代 “食人案”为原型,反映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等核心价值冲突,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

     

    编辑推荐

    一部极简版中华法系思想史,梁治平、邱澎生、尤陈俊、赵晶、张向荣一致推荐,继《洞穴奇案》《电车难题》后又一精彩的思想实验。

    以古代真实“食人案”为原型,原创性极强的法学虚构写作。本书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深谙中华法系的精髓,复活历史中国异彩纷呈的思想流派。本书以“朝堂辩论”的形式,萃取汇集中国历史上不同时代的相关重要思想和观念,展示“时人”围绕该案应当如何判决而发生的论战,讨论的范畴不仅涵盖罪与罚、对与错等问题,更包含了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

    严谨的法律推理,用14份词展现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在“食人案”的审判中,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轮番上场给出了不同的判决方案,各方观点正面交锋,法律推理层层展开,逐步演进,让“善”与“恶”的定义有了更为丰富的外延,且书中并没有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呈现了一种开放式的理性辩论。

    一部生动有趣,激发思辨的通识读本本书探讨的虽然是中华法系内部那些影响深远的独特价值观念,但作者文笔简洁流畅,独白式的行文(14份陈词)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生动有趣,启发思辨,有着极强的阅读快感。

    为了更好地贴合本书的主题,设计师结合了汉代浮雕元素,采用手绘的形式,呈现了“食人案”的犯罪现场。

    我们与“恶”的距离

    本书以东汉末年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古代中华法系思想实验。一场罕见的灾难袭击了边远县城,一对父子与陌路人受困洞穴。为了挽救冻馁将死的老父,孝子在种种尝试均告失败的情况下,迫不得已杀死陌路人,割取血肉喂食救活老父,并在脱困之后投案自首。这桩离奇的案件激发了朝堂的争辩,引爆了民间的舆论,更对古老王朝的法律与伦理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尽管“食人案”的案情陈述只有4页,但设计非常精巧,为论证的多向发展提供了可能。譬如杀人者陈祥,其“善”与“恶”的边界非常模糊,他在犯案前进行过多次激烈的心理斗争,且一度割肉救父,并打算牺牲自己与父亲以命换命。但其父陈千秋以“无后为大”以死相逼,断送了陈祥杀身成仁的念头。陈祥动手杀人后,用死者杨释的肉救助了神志不清的父亲和陌路人医士孙佗,自己却只肯吃泥土、喝雪水勉强活命。在几人获救后,他第一时间去官府自首。

    与以往影视剧中全员“恶”人的设定不同,该书的案件,几乎是全员“善”人,尤其是杀人者陈祥,以“善”(孝)之名行“恶”之举。如果审判的目的是表现正义,那一旦审判贯穿了伦理的维度,我们与“恶”的距离又该如何丈量?

    不够“善良”的我们

    不论是经典案例“洞穴奇案”,还是“电车难题”,功利主义的取向结果往往都是“爱有差等”“人命排序”。在本书“食人案”中也有类似讨论,如陈祥杀人行为不仅成全孝子之义,而且“一命换多命”,满足了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此外,书中还有一个“乱世的犯罪,责任主要在国家”的观点,将极端情况下不够“善良”的我们归责于国家。这个观点很有意思,因案情中预设了当时背景:饥荒和雪灾。在太学生顾登龙看来,天灾与人祸没有为当事人营造为“善”的环境,洞穴中的几人本就处在逃荒的路上,随时可能丧命。既然国家已然失责,就应放宽对“恶”的衡量尺度。书中此类的讨论比比皆是,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正义”的算法

    对“洞穴奇案”,罗翔曾说,“生命不能比较”“道德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但“爱有差等”“人命排序”并不是本书讨论的核心(虽然有涉及)。

    如果说,“洞穴奇案”讨论的是一个关乎“正义”“道德”“法律”“伦理”的问题,本书讨论的范畴更为复杂,因为该案发生在礼法并重的古代中国,世俗对“礼”的价值追求,有时候甚至高于对“法”的遵守。杀人者陈祥明知“杀人偿命”,并且做好了“坦然赴死”的准备,但纠结之后还是成全现实的紧迫的“孝”(之后陈被判自尽,无后亦为大不孝,实际上也违背了“孝”)。“法”与“礼”(或者说“法律”与“正义”)究竟代表着什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困扰着许多法界人士,也及于一般公众。

    洞穴公案:中华法系的思想实验》更本土化,更接地气,也更适合中国读者阅读,它会为我们提供另一种不同的视野。

    内容简介

    本书杜撰了一个中国式的“洞穴奇案”,书中以中国古代的“管秋阳食人案”为原型,塑造了一场如电影般精彩的“朝堂辩论”。十四位虚构的古代人物围绕该案应如何判决产生激烈讨论,内容涵盖礼与法、世俗伦理与儒家统治、民间舆论与司法审判等价值冲突。通过对虚构案件的辩论,进而深入探究传统中国法哲学究竟可以如何应对“绝境之下杀死、食用一个人,以保全更多人”的这类司法审判难题,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思想的诸多方面。此外,作者大胆地将思想实验这种目前在中国法学界尚很少见的方法运用于对中国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原创性极强。

    作者简介

    秦涛,江苏常州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博士、教师,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主讲专家。研究领域为秦汉法制史、中国法律史学史。已出版学术专著《律令时代的“议事以制”:汉代集议制研究》等三种、普及读物《别笑!这才是中国法律史》《秦亡汉兴九十年》等七种。

    获取正版《洞穴公案》直达购买
    • 微信号
    • 网站问题、用户注册登录请联系站长,看到第一时间及时回复。
    • weinxin
    • 公众号
    • 慧眼看每日荐书,关键字找书,新功能陆续增加中,敬请关注!
    • weinxin
    huiyan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08-3008:53:53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uiyankan.com/202408300834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