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重返清末80年激荡岁月, 以通商口岸切入近代中国风云变迁, 广州、厦门、上海、武汉、重庆……透过洋人笔下的书信、日记、报刊,换一个视角观察中国近代史 历史

《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重返清末80年激荡岁月, 以通商口岸切入近代中国风云变迁, 广州、厦门、上海、武汉、重庆……透过洋人笔下的书信、日记、报刊,换一个视角观察中国近代史

  编辑推荐 ① 透过在华洋人的视角看历史,将中国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下。 本书主要从洋人的动机、心理等角度来观察清末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本土记录的独特视角。既不是费正清“冲击—回应”的延伸,也不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后续,它更像是对这两种范式的补遗。更将中国近代史置于世界史视野之下,考察列强瓜分世界狂潮中,中国近代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有着怎样的意义。 ◆林赛、律劳卑、巴夏礼、李泰...
阅读全文
《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一部中国在现代化转型关键时期的医学史。一部聚焦天津的通商口岸城市史。从医学史角度,看城市变迁史 社会科学

《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健康与疾病的意义 一部中国在现代化转型关键时期的医学史。一部聚焦天津的通商口岸城市史。从医学史角度,看城市变迁史

  编辑推荐 以中国中心的意识,罗芙芸揭示了卫生如何在19、20世纪成为中国的现代性表述中的紧要因素。她集中于一个中文概念“卫生”,作为贯穿时空和多样性的线索,并将其置于天津复杂的通商口岸环境之中。它既是一部中国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的医学史,也是一部聚焦于天津的通商口岸城市史。 在19世纪末以前,卫生——被译为“卫生的”“清洁的”“健康”或“公共卫生”——与之相关的是饮食方、冥想和秘制...
阅读全文